|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6月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官员称,亚太区域在农业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创新方法上取得重大进展,将使小型农户的生计得到改善。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粮农组织/供图
在稻田里养鱼的做法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且在许多周边国家得到实践。最近几年,其他农业—水产种养系统相继出现,比如将在水稻田中养虾。鱼吃水中的害虫,而鱼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养分。
现在,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粮农组织和其成员国正在研究和促进创新这些传统实践。与传统的综合鱼类养殖不同,创新农业—水产综合种养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介绍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型水稻农户的收入,创新农业—水产种养可以轻松地使经济收益倍增。这将大大提高作物系统的生产力。 例如,优秀的“稻鱼共作”实践可以使水稻产量提高20%,同时产生大量的鱼和其他水生动物。
上述方法在亚太区域蓝色增长创新农业—水产种养研讨班上得到推介。该研讨班由粮农组织亚太区域办事处和粮农组织“可持续农业战略计划”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承办。来自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菲律宾和越南的25名高级政府官员参加了研讨班。
研讨班强调了通过更加健全的市场化生产及更好的价值链开发,而扩大农业—水产种养业的可能性,特别是针对小型水稻种植。这将极大地有利于小型农户。
“在推广创新农业—水产综合种养系统(如水稻养殖系统)时,采取一个真正让多方利益攸关者参与的方法是关键。不仅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孟加拉国、菲律宾、老挝或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推广这些系统的潜力越来越大,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南南合作是一个非常适合扩大创新‘稻渔共作'和其他农业系统的平台。”粮农组织植物生产及保护司司长汉斯·德雷尔说。
“中国政府认为创新农业—水产综合种养系统是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和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及其附属机构在支持中国创新农业—水产综合种养技术和管理实践的创新和传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将与粮农组织密切合作,支持在亚洲传播和扩展成功案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表示。
研讨班参与者还将到农田现场考察,并分享各参与国之间采用不同系统/实践的现状,包括成功与失败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