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歌石林”俊秀挺拔。资料图片
石林景区内流水叮咚。资料图片
初闻“唱歌乡”,便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唱歌”,用动态词作地名实在少见,何况如此曼妙!我怀揣好奇,专程去了趟四川通江,在县城稍事停留,便直奔唱歌乡而去。
出通江县城东行约4公里,溯宕水,经毛浴古镇,过圆池河上行,人烟渐渐稀少,道路渐渐狭窄,空气却鲜洁起来,风物也独特起来。其实,说是独特,若在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也仅算作寻常。但如今已是新世纪,千篇一律的景致变得拘谨,当年的“寻常”多已改变。看着眼前这些恣意生长的藤萝大树、野草闲花,反倒独特起来。更何况有蛱蝶翩翩,鸟叫蝉鸣。半个多世纪前的故旧突然出现在面前,怎不令人格外欣喜呢?
车一直曲折地上行,鲜洁的空气中渐渐有了凉意。不久,我们就到达海拔1200米的麻坝——唱歌乡的场镇了。只见这里简洁干净,一条街直来直去。我迫不及待地问当地人:“这地方为何以唱歌命名呢?”
闻者一阵朗笑:“等你游完石林,便知道唱歌这地名的由来了。”
石林?唱歌乡还有石林?我们一行人且信且疑,沿着公路前行一里许,岔进了一条林中小径。随行的周乡长说,已经到石林边缘了。
话音甫落,我便感觉双脚像浸入了沁凉的水中。这“水”漫过脚背,漫过脚踝,漫过膝盖,愈来愈深。我像是一条涸泽中的鱼,游进了不曾奢望过的深潭。带给人如此美妙感觉的,是丰厚的植被,是浓浓的绿色,是凉悠悠的空气,是林中深沉的寂静。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名叫“唐僧朝圣”的两座石峰,一峰酷肖人形,神态肃穆虔诚,倒真有几分去西天取经的唐僧的形象;数米外另一峰,高出“唐僧”一段,且宽阔厚实得多,两峰相对,这一峰显然是“圣”了。
前行十数米,闻听“仙女下凡”了。仰头望去,但见几座形状各异的石峰中,一峰茕然卓立,俨然一古代仕女:云髻峨峨,身材修长,体态婀娜,看那超凡绝尘的神态,被惊为天人便不足为怪了。
这里高高耸立的石峰有数十座之多,它们大多孤峰独立,余皆三五成群,但却互无交集,各显独特风骨。所有石峰底部林木翠笼,而其上数米或十数米又都了无挂碍,骨相峥嵘。偶或,寸草不生的石壁间或绝峰顶,一个个“悬念”置于其上。那悬念,便是一丛灌木或三两株古松。
到这里,我们才得知,“唱歌石林”是川东北独特的自然石林景观。漫山青翠中奇石林立,拔地而起的石笋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若把仰望的姿态变为平视,则是另一番景象。这片石林区域内尽是奇石巨石,与卓然挺立的石峰、石柱一样,参差错落,形态万千。不同的是,这些奇石巨石大多被苔藓、藤萝覆盖,本没有生命的石头,竟显得生气淋漓了。
这里还有如此多悬垂、交缠的古藤,如此多珍稀树木!古藤不知其名,树倒认识几种:红豆杉、银杏、三尖杉、巴山水青冈……尽都是些古老树种。我们正感慨这片原始古朴的地方尚未被人惊扰,迎面却看见了人迹。不过,不是今人,而是古人。
一道条石堆砌、高约丈余的寨墙,赫然出现在眼前。寨门两边刻有对联,联云:寨上曾纳三千将,朝内争先百万兵。原来,这里曾是一支义军的大本营。进入寨内,点将台、演兵场、烽火台均保留了当年的原貌,巨石上所凿的椭圆形水池直径两米,竟没有时光磨损的痕迹。
相传,白莲教的著名首领中,冉文俦、冉天元叔侄就是通江人。清嘉庆二年六月至嘉庆四年春,由他们率领的蓝号义军将大本营设于这石林境内,屯粮麻坝寨,凭险拒敌,无数壮士在此牺牲。这之后,每当三更半夜,附近村寨便可听到石林内传出的悲壮歌声,如倾如诉。这地名中的“唱歌”,即由此得来。
我本为探寻地名,不曾想这里还有如此奇妙的一片石林,石林内竟掩藏着原始的荒美,写满岁月的苍茫,存留悲壮的故事,缭绕历史的烟云。
从“深潭”浮出水面,耳边一直萦绕着歌声。几百年过去了,烈士的悲歌已不可闻,听见的是那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吟唱的大自然的歌,是那石林内的古藤、大树、山花、野草、苔藓吟唱的古朴原始的生态和谐之歌。这悠徐的歌声如清冽的泉流,能够流到人的心灵深处;心灵深处一些被时代蒙蔽了的美好影像,便渐渐显现出来。
告别时,当地朋友要我留言,我提笔写下了:看唱歌石林,听石林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