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海湖小湾戏水。陈欣 摄
热气球飞行。
泛舟乌海湖。
历史悠久的满巴拉僧庙。
乌海书法活动。 海东 摄
乌海蒙根花休闲水世界。
黄河出宁夏进内蒙古,流经的第一座城市便是乌海。草原文化、黄河文化、蒙元文化和西夏文化在乌海碰撞,黄河、草原、沙漠、绿洲、戈壁和山脉在这里交汇,湖水、绿洲、沙漠与林立的高楼神奇组合,形成了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沙金湖翠、水城相融的奇特景观。“旅游+”的到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推动乌海市进入发展新境界。
家门口就能看海
出门看山水,如今成为乌海人分分钟便能享受到的福利。辽阔的乌海湖实现了几代人家门口看海的梦想,不远处的甘德尔山巍峨雄宏,与乌海湖好似天生一对,西岸绵延起伏的沙漠更是给环山湖旅游添足了料,吸引着远方的客人……
2013年8月,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正在形成,这方由母亲河而来的城中湖泊点燃了乌海人的旅游激情。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看山水望沙漠,饱览这里特有的全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如此,他们还爱上了这座很会“讲故事”的城市,人文情怀又让这里多了文化韵味儿。这座壮年转型的资源城市改善的不只是外在环境,还挖掘提炼历史文化资源,用独特厚重的人文底蕴来提升城市软实力。
新奇的遥感屋、妙趣的沙盘画……在乌海市青少年创意园,孩子们驰骋在创意的世界里,丝毫感受不到这里曾经是座废弃的硅铁厂。与之遥对的煤炭博物馆,是乌海的另一座文化地标,勾勒出乌海“因煤而兴、因矿而建”的历史脉络。
感受了这座年轻的工业之城,再来一探她的古老魅力。这里有世界级旅游产品桌子山岩画群;还有与恐龙同时代,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四合木;秦长城遗址、二道坎烽火台、300多年历史的国家3A级景区满巴拉僧庙、马堡店、新地古城等古迹,有如历史散落的珍珠。
不管是在山水画卷中观光休闲,还是在人文情怀中品读故事,在这座城市都能享受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累累硕果。
“旅游+”唤醒新商机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也带来了无限商机。近年来,乌海的旅游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乌海湖旅游项目日渐丰富,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有序施工,龙游湾湿地公园建设正酣,高山草甸即将开工,沿黄景观带更加美丽宜人……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大力建设,乌海俨然已经成为一座旅游城市。
“旅游+”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让其他产业与旅游业共同焕发出新的生机。身居宜游城市,乐享旅游成果,擅用旅游致富。智慧的乌海人利用生态优势将整座城市按照旅游产品来打造,让旅游业成为乌海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近几年,“旅游+农业”的探索与尝试,不仅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土得掉渣”的乡村游,还成了农户们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截至目前,乌海有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两家,自治区级休闲农业点3家,全市现有农、牧、渔家乐40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12家。
在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来访者纷纷为企业专设的参观廊道——投资1.6亿元组建的高分子科学研究院点赞。公司党委书记张志新自豪地说:“过去许多企业偷偷摸摸排污生产,哪里还敢叫人参观。现在,我们企业向下游产业输出可降解的塑料原材料,走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所以才推出工业旅游,让人们到此体验乌海产业的转型升级。”这只是“旅游+工业”的一个例子,乌海还有多家企业在政府的提倡引导下开展工业旅游。
通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吸引外地游客,进而提升乌海知名度,是乌海市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据统计,乌海市曾举办过一场全国中老年篮球赛,那场赛事直接带来300多万元的旅游收入。“就在那场篮球赛期间,有位四川运动员,光买牛肉干就花了3万多元。”乌海市旅游体育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乌海市对“旅游+”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旅游+”让乌海市的经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成为乌海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抓手和亮点。
创建全域旅游城
今年乌海市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提出的“全域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产业化、产业统筹化”的发展原则和旅游优先发展战略。
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模式,区别于以往的景点旅游,是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形成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业培育、全民共享的格局。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乌海积极修订论证《乌海市“十三五”旅游产业规划及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乌海湖品牌景区提升方案》,海勃湾区已经开始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
“自驾游、散客化等旅游主体的消费形式发生了变化,让旅游发展不能只隔离在市民生活空间外的景区景点,当代旅游业发展考验的是城市综合实力,是一种主客共享的模式,也就是我们要致力于全域旅游与四季旅游的发展,这样旅游业才会快速成长为乌海市的支柱性产业。”乌海市旅游体育局局长宋玥霞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乌海市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