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中等收入群体下降

发布时间: 2017-03-29 17:16:2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孙渴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曹远征,全球化,中等收入群体,全球行动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实习生孙渴)“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中等收入群体下降”,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远征在第九届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暨第8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提出。他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对经济学的意义、全球化对中等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球行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中等收入群体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曹远征介绍,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学的概念,这群人有共同的消费偏好,形成了共同的需求,然后形成了一个产业。中等收入群体对经济学的含义是主导产业的发展。70年代到80年代前,美国的主导产业是三大产业,建筑、钢铁和汽车。这是与中等收入群体崛起高度相关。中等收入群在经济学的含义中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如果中等收入的收入不增长,现有的产业产能过剩,不能维持传统支柱产业发展。

全球化与中等收入群体的关系

曹远征指出,现在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潮流,重要的论据是中等收入群体在消失,民粹主义的倾向出现,构成了反全球化的潮流。他们的理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失跟全球化有关系。全球化必然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消失吗?如果不必然,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状况是什么关系。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中等收入群体下降。全球化的发展使一大批发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持续提高,很多人脱离了贫困,尤其是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化是把蛋糕做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群开始脱离了贫困。

全球化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变化,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全球化是自由贸易,自由贸易不仅是中间产品的自由贸易,更重要的是要素的自由贸易。市场的可交易性提高,交易成本极大的降低,科斯定律发现,市场的边界可以无限大。因此会发现,生产形式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外包。现在最大的企业也不生产所有产品,都是从上游到下游的过程,都是外包的形式。过去在西方国家很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在制造业就业,当制造业出现情况,很多人就出现的失业。企业的边界在发生变化,出现了全球生产的布局。

第二,全球化具有市场无限扩张的可能性。如果市场无限的扩张一般均衡就会出现,市场处理的问题就是对信息对称化与信息不确定性的处理,就出现了金融。于是全球化表现了金融一体化。市场扁平的情况下使过去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过去美国是橄榄型的,两头小中间大。但目前,美国金融行业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出现了“1:99”现象,金融企业、金融市场集中了财富。这是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下,传统的中等收入群体自然会消退,但是,并不意味着不会产生新的中等收入。

全球的行动

理论上把全球化视为整体,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具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应该在技术进步上做更多的努力。然后技术再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这就是过去的全球化的过程。在主流工业技术中,英美发展国家用更便宜的生产要素,就有了提升。在过去二十年中,美国更多的是发展为金融服务商,而不是高新技术的推动者。如果全球化收入群体扩张的话,核心是能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命题。只有在蛋糕做大的情况下,分配的问题才是有余地的,否则饼不能做大谈分配永远是不行的。所以,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推进结构增长,中国政府想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这个结构性改革不发生在需求侧,是发生在供给侧。能不能创新一种体制,创造一种机制,使技术进一步加速进行,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把蛋糕做大,在做大蛋糕的过程中就是中等收入在持续提高的过程,就是扩中在持续扩大的过程,也是市场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也是总需求持续提高的过程,全球经济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复苏,只有这样蛋糕分配才有余地。

据了解,第九届中挪社会政策论坛暨第82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主题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全球化新挑战、新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