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科院部署“第二粮仓”等11个重大项目

发布时间: 2017-03-29 15:38:05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大科学装置,重离子治疗,同步环,减灾对策,物种鉴定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3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2017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透露,按照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有关部署,面向经济主战场,去年11月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集中力量“抓大放小”,现阶段将50%的项目经费用于院“十三五”重大突破的项目部署,并于2017年率先在农业科技、生物技术、资源环境和高技术等4个方向部署了11个重大项目。严庆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在农业科技方向部署3个项目:

一是部署“第二粮仓”项目(3000万元/18个月)。旨在解决黄淮南片农业生产关键问题,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样板。合肥物质院吴丽芳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联合遗传发育所、南京土壤所、西北院、遥感地球所;针对砂姜黑土障碍、赤霉病高发重损、季节性旱涝威胁等重点问题,开展砂姜黑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肥料农药控失增效与污染监控,农业物联网与精准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通过集成研发,建立农牧耦合模式,构建专用(品牌)粮食产业链,探索建立多元技术模式,推动示范。

二是部署生态草牧业项目(2000万元/18个月)。将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核心区,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草牧业发展模式。植物所汪小全研究员等为项目负责人,联合西北院、地理所、草业中心(院设非法人单元);通过草牧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打造“饲草种植-草产品加工-畜牧高效养殖-乳肉产品深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草畜产业协调发展的循环产业链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创新品牌,有机融合一二三产系统开展科技教育与培训,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大型国有企业和牧业旗县分别主导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改善、企业增效、牧民增收。

三是部署海洋生态牧场项目(1000万元/24个月)。建立海湾型、岛礁型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生态牧场模式,为渔业转型升级兴业和“海上粮仓”建设提供支撑。海洋所杨红生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联合水生所、烟台海岸带所;围绕鱼类、对虾、海参、贝类、藻类等山东省主要优势水产经济种类,开展优质抗逆的新种质创制与健康养殖技术研发,研制智能化水产养殖设施装备;开发海洋生态牧场安全保障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研发水产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技术,为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在生物技术方向部署2个项目:

一是部署明胶酶法绿色制造2.0工艺研发及应用项目(1000万元/18个月)。旨在实现国内行业全覆盖,在国际上推广。理化所郭燕川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联合过程所、天津工生所、生态中心;构建酶法明胶制备全新工艺,形成包含酶制剂、非标装备、运行工艺和相关标准的完整技术工艺包,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周期60天缩短至3天),降低生产用水量(吨胶节水50%以上),减少用工量30%。

二是部署国门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技术项目(1000万元/18个月)。将建立生物快速检验检疫与物种鉴定体系。动物所乔格侠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联合植物所、微生物所、昆明动物所、昆明植物所;建立国家入侵物种信息库,研发入侵昆虫快速鉴定试剂盒150套;研发国家级检疫性入侵害虫监测与防控技术、产品及装备10-20套,突破10项关键核心技术;在深圳等5个重点口岸进行应用示范,并向全国39个国家直属检验检疫局推广。

在资源环境方向部署4个项目:

一是部署全国及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评估项目(3000万元/18个月)。旨在开展全国范围新一期(5年)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评估,支撑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中心欧阳志云研究员等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地理资源所、遥地所、南京地湖所;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变化(2010-2015)调查评估,开展全国土地覆被和生态参数遥感监测与验证,构建多种参数不同分辨率数据集,开展长江经济带岸线资源调查,评估长江经济带生态风险提出相应保护对策,编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报告。

二是部署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2000万元/18个月)。将制定典型污染物土壤环境基准,建设不同类型治理示范区,支撑国家“土十条”落地。南京土壤所吴龙华研究员等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地化所、亚热带所、地理资源所;建立镉、镍、砷等典型重金属的土壤环境基准,建设贵州铜仁汞污染、湖南长株潭镉污染治理示范区,建立植物萃取、土壤重金属钝化技术全国治理示范研究网络,构建土壤修复监控平台,设计土壤修复产业园。

三是部署典型县域乡村污染综合治理项目(1000万元/18个月)。探索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及PPP产业化模式,服务新农村建设。生态中心范彬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城环所、新疆生地所;研发乡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秸秆和化肥污染等协同治理的技术模式、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研究县域卫生环境与污染治理全覆盖规划技术以及组织实施和监管的技术,在江苏如皋县建设工程应用与产业转化示范基地。

四是部署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项目(1000万元/18个月)。评估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支撑廊道内铁路、公路等重大工程决策及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项目,成都山地所陈晓清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联合武汉岩土所,新疆生地所;系统考察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环境背景,揭示灾害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构建滑坡、泥石流等主要灾种数据库,评估整个走廊及重点地段的灾害风险,提出铁路、公路、水电站等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原则和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减灾对策。

在高技术方向部署2个项目:

一是部署深度学习处理器研发及其产业化(寒武纪)项目(1000万元/18个月)。旨在实现国际首个面向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芯片规模产业化。计算所陈云霁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研制用于智能终端的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优化深度学习算法,基于智能终端用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的虚拟现实三维感知技术研究,产品应用与推广。

二是部署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的5G芯片产业化项目(3000万元/18个月)。将建成自主知识产权的5G芯片和网络关键技术创新链,支撑国家“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的总体目标。微电子所刘新宇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联合计算所、信工所、半导体所、上海微系统所;完成5-6款射频前端和基带芯片和网络核心技术产品化开发与应用验证,与广东省共建“下一代通信芯片产业创新平台”即“5G研究院”,与中兴、烽火、大唐等形成产业联盟,推进产品规模应用。

严庆介绍说,除以上项目外,中科院2017年还将重点推进“弘光专项”的遴选和实施。

“弘光专项”是《中国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一项重点任务,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已取得突破并具有相当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技术与产品,优先支持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院属科研机构“一三五”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通过技术集成、工程化开发和市场应用及推广,力求产出一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示范转化工程。

2016年“弘光专项”试点启动了重离子治癌项目。该项目由我院兰州近物所基于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的经验和技术积累,与研究所控股的产业化公司联合开发了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系统。2012年开始分别建设武威和兰州重离子治疗示范装置。武威碳离子治疗系统于2014年开始设备安装,2015年12月23日成功引出束流,2016年7月开始第三方检测。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设备的电气安全检测、EMC检测、自检和部分性能检测工作,束流的稳定性和流强等达到了设计指标;完成了临床试验方案初稿,国家药监局技术审评中心组织专家对临床试验方案进行了评审,正在抓紧进行临床前期准备工作。兰州示范装置目前已完成了离子源、回旋、同步环和高能线大部分设备的现场安装工作,最近将分段开始调试。

在2016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2月,科发局向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征集“弘光专项”项目建议91项,均为院属单位“一三五”取得的重大成果或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成果。经遴选,推荐其中20项作为2017年度候选项目,候选项目涉及制造业、能源、城镇化和人口健康、农业等多个领域。3月,组织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及相关投资专家对候选项目开展集中调研。科发局将于近期汇总各成员对弘光专项候选项目的评价意见,针对重点项目进行走访调研,提出初步立项项目意见。

中科院希望通过“弘光专项”的设立及遴选,进一步加强在产业化方面的引导,引起研究所对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产业化的重视,对全院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会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更的多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社会投资参与,更多关注我院成果,社会资本参与科学院成果转化,既使投资方盈利,也能加快我院成果转化,达到“多赢”局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