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开大学校长助理、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 中国网 李佳/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记者 魏博 实习记者 邢思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三年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提出,到2017年,要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如今,这一目标进展如何?要实现目标,还要克服哪些方面的困难?中国网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校长助理、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
刘秉镰指出,国家目前在文化、政治、经济管理的条件下,要素流动主要有两个驱动力:
一是向行政管理中心集中,即人口向行政管理中心集中。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管理中心,北京人口集中的趋势非常强。尽管房租很高,人口仍不断向北京集中。北京无论从各种资源,比如水资源,大气污染等方面已经不堪重负。
第二个推力是向公共服务集中。北京在全国公共服务方面无论是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方面是全国最好的地区。在这样的形势下,人口不断向北京集中,包括有些功能,像有些央企、社会部门、高校、科研院所都在集中。集中导致目前北京拥堵不堪,有的职工上下班要三个小时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到这样一个问题,提出不能“摊大饼”,一定要把非首都功能从北京疏解出去。这也是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工作的一部分。形成一个都市连绵带,通过这样一个空间安排,解决北京过度拥挤的问题。从规划上,国家已经提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在整个京津冀地区,利用轨道交通系统,将人口集中在三个轴带上。
刘秉镰谈到,通过产业和部分其他功能模块,即非首都功能有计划地向外迁移,可以减轻北京各方面的压力。目前看,北京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明显降下来了。2017年,一方面伴随着通州新城的建设,北京市的一些行政管理功能外迁。这样可能使北京市内的一部分活动向东南方向转移。另一方面,其他和首都无关的,包括有些文化、教育、经济功能,有些企业可能会迁出去。这几年京津冀三地政府管理机构相互协同,已经有三千多家企业从北京向天津和河北迁出,力度已经很明显了,希望2017年开始会有更大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