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人口少子老龄化态势下政府的迫切之为

发布时间: 2017-03-10 11:26:03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常青松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人口流迁,少子老龄化,市民化,人口形势,政府职能转变

  ——中国网观点中国2017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三十六

常青松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博士研究生

当代中国,“少子老龄化”是最基本的人口态势。最新的“十三五”人口调查及预测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而且长期掉进少子老龄化的陷阱: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常年维持在1.6以下,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2.1,人们生育意愿长期低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从2010年的9.7亿减少到2050年的8.7亿,从2015年开始逐年下滑,年均减少366万,届时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26%增加到16%。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占总人口的17.8%,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少子老龄化加剧了我国“青年赤字”和“未备先老”的负担。在不容乐观的人口形势面前,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迈出重大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积极应对少子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 计划生育是“有计划的生育”,不等于“计划少生”,应该顺势而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5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第49条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而《婚姻法》则将计划生育作为一个基本原则确立在总则之中。由此来看,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即“有计划的生育”,而不是等于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李崴在本次“两会”上提的三份提案明确指出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根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TFR)常年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之列。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有限,2016年出生人口仅有1800万左右,远低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水平。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育龄女性在未来十年急速锐减,二是年轻世代的生育意愿极其低迷。这意味着,即使全面放开,生育率也将远远低于更替水平。在国民受教育水平和物质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人力资源是最紧要的资源。少子老龄化带来的人口亏损,负担加重等问题严重威胁我国的人口安全,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进一步审时度势,船大早掉头,由“计划少生”向“计划多生”的改革大步迈进,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国民多生优生,尽早推进自由自主自愿的生育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生生不息的人力火种。

二, 大力推进养老功能从家庭向社会转移,解决社会化养老资源错配的症结。

解决社会化养老资源错配的问题也是当务之急。刚刚出台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指出,预计到 2020 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 2.55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 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 2900 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 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然而,“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床位从200多万张增长到了近672.7万张,但是当前各地大举建设的大规模养老机构、高端养老机构和各地养老床位近50%在闲置。总量供给不足、需求不兴、资源大量浪费、服务质量不高、护理人员极度短缺的问题极其严重。

为此,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大有可为。一方面,政府应当运用传媒资源向社会积极宣传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优势,改变老年人及亲属的传统养老观念。老人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是品质生活,为父母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孝心表现等等。政府要整合资源为闲置浪费的养老服务找到“客户”,不但解决大部分养老企业入不敷出的经营困境,而且也为应对少子老龄化的养老负担未雨绸缪。另一方面,根据老年人群的不同需求,规范引导老年产品制造业、老年生活护理服务、老年金融保险、老年休闲服务、老年住宅五个方面健康发展。市场井喷式的发展是好的,但是无序的发展是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负担。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更加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法规政策,引导银发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源泉。

三, 加快落实弹性退休制度,进一步呵护长者的精神健康。

加快落实弹性退休制度也迫在眉睫。上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退休年龄是针对当时的预期寿命制定的, 如今沿用过去的退休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了。延迟退休既是当代中国人口的形势所迫,又是历史必然,不能畏缩不前,没有回头路;强制推行延迟退休政策会激化社会矛盾,必须小步慢走,渐行渐善,尽量兼顾性别、年龄、健康及工种等各方面的差异。“十三五”时期,政府应该尽快落实好延迟退休的政策,深入挖掘老年人口红利,以缓解劳动人口不足和抚养比过重的客观困境。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空巢”或者“空心”致使老年人产生的心理失调、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相当突出。已有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群的自杀率不降反升,老年自杀率在全世界都是较高的水平。为此,政府首先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孝养文化,其次要对于优化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提供资源支持和制度安排。国家应该加快及完善老年精神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精神健康医疗服务及报销的力度,培养老年精神健康和照料服务的专才等等。尤其要强调的是重视社区对于优化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抓手作用。

四, 对内要进一步推进流迁人口市民化,对外要放宽国际人才的移民政策。

在国内要大力构建人口流迁的“绿色通道”。人口流迁的绿色通道可以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及当地社会各界积极构建有利于人口迁移的制度保障、优惠政策及包容开放的环境氛围,增加人口流迁的便捷性、吸引性、融合性及共赢性。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六大战略”:推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均等化战略”,实现流动人口的教育市民化;推动流动人口“医疗服务均等化战略”,实现流动人口的健康市民化;推动流动人口“住房政策均等化战略”,实现流动人口的居住市民化;推动流动人口“就业培训等化战略”,实现流动人口的职业市民化;推动流动人口“司法服务均等化战略”,实现流动人口权益市民化;推动流动人口“生活服务均等化战略”,实现流动人口的生活市民化。最后要推动流动人口的身份市民化,加快推荐建立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到2020年,全面实行以身份证代码为唯一标识的人口登记制度,让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真正实现流动人口“彻底市民化”转变。

对外要放宽国际专才优才的移民政策,谋求全面的国际化人才战略。有数据表明,我国的外国人才比例仅0.06%,远低于全球平均数,甚至不及印度。然而令人欣喜的是,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全面放开的绿卡政策终于正式出台,这意味着经历了经济实力积淀的中国正在谋求全面的国际化人才战略。此次出台的《意见》可谓亮点多多,完善了永久居留外国人在华工作生活相关待遇,如在购房、办理金融业务、申领驾照、子女入学、交通出行、住宿登记等方面依法享受中国公民同等待遇,这为更好地吸引国际人才创造了条件。当代中国正在面临经济的腾飞和创新创业的飞跃,国际人才的引进是改革开放所需,也是少子老龄化人口形势的必然选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