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日前“十三五”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规划已经发布,这份规划的重点任务有哪些?相比“十二五”,医改的性质和特征将发生哪些变化?改革落实后,将会给大家带来哪些实惠?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教授。
王虎峰表示,“十三五”医改和“十二五”相比有很大变化,经过系统的对比分析,有几个变化非常明显。
首先,这种改革由过去政府重视投入,转向资源配置调整并重,政府不仅要承担财政支持的责任,同时要着眼于医疗资源的配置。比如,做分级诊疗,做区域的卫生规划,做区域的医疗中心等等,像这一系列动作怎样把资源配置好运用好,提高整体效率。
第二,由增量改革转为存量改革。过去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很多居民没有医疗保障,通过政府资助参保的方式让他们尽快加入保障。那个时候从无到有,过去没有这项保险,没有这项制度,现在要做存量,存量是什么?比如,过去的公立医疗机构要进行改革,过去的药品的生产、流通这种体制需要改革,过去有的很多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开始转向往这边做,这标志着改革进入了攻坚期。
比如,对于过去的需方改革,重点考虑参保、重点提高居民的医疗消费能力和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转向把供方和需方协同管理,具体是搞家庭医生签约,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做医疗保险差别费率等等。这些目的是让供方和需方,很多的需求,很多的服务要直接对接,一是提供便捷服务,二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在过去的试点基础上,说公立医院改革在“十二五”期间是探索的,到现在是全面推开,这表示整个改革的深化递进。过去,是不是试点地区,是不是试点单位,如果是试点就应该按照试点做,如果不是试点可以看,你可以等一等。从2017年开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推开,所以,这意味着不是简单的试点了,要全面推开。
过去在药品保障领域,“十二五”期间做的基本医疗制度,现在从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上下游综合治理,这种改革的系统性就增强了,体现出了改革前后递进以及改革的升级。还有一个整体来看,“十三五”医改体现出来了体制型的改革和管理型的改革并重,并且以管理型改革为主,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管理型改革的重点是解决质量和效率,是解决从有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