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元谷何以否认?

发布时间: 2017-01-19 09:58:35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冯玮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元谷,外交部发言人,历史的事实,伪证,南京大屠杀

冯玮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日本APA酒店集团在上万间客房摆放前CEO元谷外志雄《无法言说的国家论》和《自傲的祖国日本——为复兴日本谏言》等书籍,公然为日本侵华辩白的行径,遭到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严正指出,“强征‘慰安妇’、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严重反人道罪行,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历史事实,铁证如山”。

元谷在书中宣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政府想象出来的谎言。拿南京屠杀30万人来说,南京在被攻占前的人口大约是20万人,而在被攻占后一个月的人口是25万人,要说有30万人在这一个月里被屠杀,显然是不可能的。”针对汹涌的舆情,元谷仍顽固坚持错误立场,称“我写了自己相信是事实的东西”。那么,远谷“相信的事实”,是否等于“历史的事实”?那么,我们就看一看什么是“历史的事实”。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一些西方记者曾记录了他们目睹的事实,并分别在媒体上进行了揭露。1938年3月,英国《曼彻斯特导报》驻华记者哈罗德田伯烈(Harold John Timperley)还将相关事实汇编成册,题名What War Means:The Japanese Terror in China(《战争意味什么:日军在华暴行》),在许多国家出版。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主席马吉牧师,曾用一架16毫米的摄影机拍摄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这一资料于1991年在美国被重新发现,成为现场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珍贵资料。日本NHK2005年拍摄的专题片《日中战争扩大化的真相》引用了这一资料。毋庸赘言,南京大屠杀根本不是“中国政府想象出来的谎言”。

在南京审判中,法庭查证:日军在南京大规模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19万多人;零星屠杀有858案,屠杀约15万多人,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中方提出的遇难同胞30万人,是有据可循的,只是不知元谷的“数字”从何而来?

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右翼势力一再声称,“南京事件”(即南京大屠杀)是由战斗行动造成的结果,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屠杀。如中村粲写道:“对一般中国人有过不法杀害是事实,但这只是一部分官兵造成的突发、散发的事件,决不是部队规模的有计划的行为。”松井石根也自知南京大屠杀真实存在,无法抵赖,因此在法庭上狡辩,“我对于起诉方文件中所说的‘南京之战中的有计划的屠杀’之说不敢苟同。很显然,文件中所说的‘关于日军下令,并放任屠杀的行为’只能是诽谤。”事实果真如此?东京审判的判决书这样写道:“在占领后的第一个月中,南京市内发生了两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纵火行为持续了六个星期,三分之一的南京因此变成废墟。”这种暴行的出现,怎么可能是“一部分官兵造成的”?正如日本律师新美隆在《从国际法看南京大屠杀》一文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陆军省次官特意向中国驻屯军参谋长发出训令,就回避交战规则的适用方法给予指示(陆支密第198号),意在不予以承认战争法规对中国战场的适用。”南京大屠杀罪魁之一、日军第十六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在12月13日的日记写道,“因为原则上实行不留俘虏的政策,所以从开始即须加以处理。”这足以证明,南京大屠杀完全是有计划实施的,日军高层罪责难逃。我也曾撰文指出:“日本陆军省《关于适用国际法规的文件》是南京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

元谷挑战中国民族感情底线的行径应引起我们警惕。但其无耻谰言荒唐可笑,不经一驳。其赤裸裸否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急进的行径,套用电视剧《潜伏》中的一句台词,“想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右翼势力以“渐进”的方式否认南京大屠杀,并渐成“气候”。上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右翼很少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公开站出来发表否定南京大屠杀言论的,是1994年任法务大臣的永野茂门。但永野在就任11天后就因此被迫辞职。1998年12月,日本展转社公开出版了松村俊夫、东中野修道的《南京大屠杀的大疑问》和《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和夏淑琴作“伪证”。翌年,日本进步律师和学者代理李秀英和夏淑琴以“损害名誉”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诉讼并最终胜诉。但现在一些日本政要发表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论几乎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以致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也公开指责安倍“在历史问题上的发言经常不过脑子”。这种历史修正主义的潜流日益浮现并欺世惑众,更值得我们警惕。

对APA酒店集团放置远谷一派胡言的书籍,中国赴日游客以“不入住”的行动表示抗议是正确选择。但作为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是否应努力传播真相,使广大民众对南京大屠杀有更清晰了解?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真相永远是谎言的克星,是战胜谎言的利器。(来源:观点中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