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扶贫的成效如何?
问:区别于以往的“输血式”扶贫,现在的产业扶贫、“互联网+”扶贫等模式,已不单纯是扶贫,还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这种“造血式”扶贫的成效如何?从长远来看,这对贫困群体、贫困地区,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扶贫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扶贫目标,脱贫最根本的标志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能建立内生的发展动力。所谓内生的发展动力,就是通常讲的“造血”功能。虽然理论上有很多办法、建议,但从全球减贫实践情况来看,这是难度最大的一件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开发式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帮扶来建立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习总书记曾论述过,一个贫困村如果通过外界帮扶实现了一些改变,但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那么内生动力没建立起来,还是很难根本性地脱贫。在习总提出的五个脱贫路径当中,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产业发展带动3000万人脱贫,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另外,通过移民搬迁、教育脱贫最终也是要落实到发展生产、发展产业上,所以,围绕着怎样发展产业来建立贫困村、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未来扶贫的方向。在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建立内在发展动力的探索上,从作用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有了适合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他们就能建立稳定增收的来源。从影响来看,可以归结为三句话:第一,“造血式”扶贫,通过建立产业,建立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发展动力,是贫困村、贫困户最根本的脱贫途径。第二,贫困村、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能提高这些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第三,通过有效的“造血式”扶贫,各类型扶贫产业的发展,可以为贫困户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扩大贫困人口的消费,为整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贫困人口的边际消费很高,只要稍微提高点收入,他们就要消费。从这个意义来讲,不断提高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收入,对拉动我国整体经济是有积极贡献的。
(作者: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主任黄承伟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