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医疗服务模式从何处破题

发布时间: 2016-07-23 11:31:28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金振娅 周艺珣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体系,住院服务,医改,卫生服务体系

7月22日,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中国医改研究报告。这份由“三方五家”历时两年完成的《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的研究报告,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医改给予了积极评价,并提出还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举措进一步深化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进一步控制不合理费用的增长。

中国百姓健康状况出现全面提升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2009年4月,中国启动新一轮医改,对于7年来的医改进展,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在中国的改革当中有很多非常具体的试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样来推广,不光是在中国推广,还要在世界推广。”

对此,世界银行卫生营养与人口全球实践发展局高级局长埃文斯表示认同,他说,不仅是医保、分级诊疗等方面,中国百姓的健康状况出现了全面的提升,但是每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弊病,尤其是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目前65岁以上人口是1.4亿,到2030年会增加到2.3亿。

此外,中国还出现了诸如慢性病高发、卫生支出水平持续增长等诸多挑战,报告提出的八项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优质一体化服务”(PCIC)新模式来应对挑战。

对此,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表示,这项建议和国家正在推进的医改的总体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必须把百姓的健康需求放在最优先位置,重点要从过去的以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百姓健康为中心,这一点也是报告中专门强调的。”

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以医院为中心,存在碎片化和偏重服务数量的现状。服务模式注重提供治疗服务,而不是从源头上保障健康。

梁万年坦言,很多医院的单体效率很好,但整体效率整合在一起却不一定很好。“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的整合型的服务体系,才能整体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

报告指出,从全球来看,医院的角色都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处于服务体系核心位置的孤立机构及首诊地,而是逐渐与基层卫生机构、诊断中心和社会服务机构等供方协作。简单来说,就是医院更加侧重疑难重症的治疗,将常规性服务转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同时,鼓励合格的民营医疗机构提供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并建立适当的市场监管机制。

如果减少医疗体系中的低效率,根据世界银行联合研究专门开展的财政投入预测显示,中国可以节省大约占 GDP3%左右的支出。报告指出,要真正节省这些支出,要更多地使用门诊和基层服务。

构建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表示,建立“以人为本”一体化卫生服务体系,意味着要加强从社区到医院、再到社区的各级卫生服务,建立各级之间的有效联系,从而让人们在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能获得所需的服务。

报告建议,中国应当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从目前以医院为中心、侧重服务数量和药品销售的模式,转向以健康结果为重点、更加注重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和建立高价值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报告强调,根据研究测算结果,如果不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的实际卫生支出预计会从2014年的3.531万亿元增加至2035年的15.805万亿元,年均增长8.4%;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从2014年的5.6%上升至2035年的9%以上,其中预计60%以上的增量卫生支出来自于住院服务的增长。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肯定了中国几十年来在卫生领域推行的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等创新措施。他建议,中国可以再次率先推行前沿的基层卫生服务改革,实现患者优先,转变对昂贵的医院服务的依赖。

该报告立足于改革的顶层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借鉴了其他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经验以及在对中国21个省开展实地调研以及6次技术讨论会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建立“以人为本”的优质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等八项改革建议,预计中国需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实施和推广这些改革。(本报记者 金振娅 本报通讯员 周艺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