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踩踏事件写入上海政府工作报告 城市安全着墨多

发布时间: 2015-01-26 10:27:37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作者: 周凯 王烨捷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踩踏事件 外滩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领导干部 安全形势

对“‘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的关注,这次以被写进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再次加强。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一起严重的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至今仍有3名伤员在医院救治。

1月25日,在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用了较大篇幅反思“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还在2015年的主要任务中,专辟了一个章节论述“强化安全防范和基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杨雄在报告中称,“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暴露出城市安全工作存在重大疏漏、重大隐患,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大人流集聚等安全风险缺乏应有认知;安全管控措施不到位,对安全风险的预判预警、信息发布、预防准备严重缺失,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2014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还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两个段落中只字未提“城市安全形势”,但在今年的报告中,却用了近600字的篇幅单独以“外滩踩踏事件”为例谈了城市安全问题。

此外,报告对2015年主要任务进行论述时,也在城市安全相关内容上着墨颇多。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城市安全的内容以“城市安全任何时候都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开篇,总共只有217字。而今年,一句“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充分强调了城市安全的“基石”作用,城市安全部分的描述增加至500余字,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今天在参加人大分组审议时,也重点谈到了城市安全问题。他说:“一个城市的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都来得紧迫,也都来得难。在这座城市里发生任何(有关)安全事情,作为这个城市的管理者都是责任人。”

韩正毫不避讳地指出,还有很多与城市安全有关的工作需要抓紧去做,“不能说光停留在一般的整改上,因为情况跟过去不一样。”他说,上海市的人口远不只2400万,“(2400万)这只是常住人口,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如何管理?”他希望,代表委员们在两会期间对这个问题多提建议,“下一步梳理,真正使大家共同参与”。

政府对城市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上海市人大代表的共鸣。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就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提出书面意见,建议尽早建立覆盖全市的备灾医院体系,并以此作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后方指定紧急医疗救援处置机构。他建议,在浦东、浦西的中心区域各成立一家备灾医院,按“急需先上”的原则,该备灾医院可设在符合条件的综合性医院内,“当接到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或灾难发生的警报后,备灾医院可以在10分钟内做好接收各级各类创伤患者的紧急医疗准备”。

刘中民列出了备灾医院的常规配置:100~200张卫生应急床位;相应的检验、影像、麻醉、手术室等设施;应急病房需配备先进的抢救及生命支持设施、设备、药品及高水平的医护人员;卫生应急病区须定期维护,平时空置期间可作为卫生应急演练和紧急医疗培训基地。

上海市人大代表、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坚则建议在全市社区推广“卫生应急平安屋”。“平安屋”日常可以向社区居民宣传各类防灾减灾急救知识,普及推广适合居民家庭使用的常用防灾减灾应急物品,在灾难事件发生时可以作为社区紧急救援临时指挥部。据悉,类似的“应急平安屋”已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昌里花园社区建立完成。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外滩踩踏事件联合调查组组长屠光绍也在参加小组讨论时回应代表们对于城市安全议题的关注。“好几个代表都提到城市安全问题,我作为联合调查组组长,有将近20个日夜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屠光绍说,在调查过程当中,他确实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也感到“自责和内疚”,“通过调查(发现),政府领导干部风险意识确实薄弱、安全意识薄弱、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这次踩踏事件,从政府角度来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报记者 周凯 王烨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