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知识问答> 科普知识>

什么是农历二十四节气?

2015-01-21 10:24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汉代。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24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他是历代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为什么我国独有二十四节气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只能从农耕而来。我国最早的农书西汉《汜胜之书·耕作篇》一开头就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几乎我国所有古代农书也都讲到农耕第一要务就是抓紧农时。农的繁体字中的“辰”就是“时”的意思。

可是,种地讲的农时,根据的是阳历(太阳历),而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用的却是阴历(月亮历)。可月亮的朔望圆缺和庄稼的春种秋收毫无关系。所以,已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在文章中说,“秦汉以前古人不得不看天上星星(行星在28宿中的位置)定季节安排农事”。而二十四节气根据的恰恰正是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位置而定的阳历。所以竺可桢先生又说,“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例如‘清明下种,谷雨插秧’,老百姓就毋需再仰观天文了”。

我国农耕特别需要讲农时的原因,在于我国独特的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夏季较热;而东亚季风则决定了冬季严寒和春秋季节冷空气及霜冻频繁,从而形成了我国夏季虽热量丰富而全年无霜期却反而偏短的特殊农业气候条件。以春播为例,如果播早了,幼苗会受到春霜冻害;播晚了,作物到秋天还没有成熟就受到秋霜冻害,所以农谚才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即如播种不合农时,甚至会连收成都没了的说法。元代《王桢农书》中曾发展到用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来预先安排农事的方法,简称为“农事授时图”。

世界上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冬季都很温暖,气候对农业的限制很小;唯一和我国气候有点类似的日本和朝鲜半岛(但因为隔海,冬季也比我国温暖),据竺可桢考证,二十四节气也是从我国传过去的。只有我国的北邻西伯利亚比我国气温变化还剧烈,但那里历史上人烟稀少,基本上没有农业。所以,二十四节气之诞生于我国也就不奇怪了。

(二)二十四节气在我国相当于“第五大发明”

古代中国人正是依靠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三候,用物候可反映农时),基本解决了吃饭和穿衣问题,中华民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四节气对我国的功绩,毫不亚于指南针、火药、纸张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称之为“第五大发明”也不为过。只是二十四节气的地域适用性极强,不能像“四大发明”那样推广到全世界去应用罢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如果没有二十四节气,人们吃不饱饭,“四大发明”就会推迟,并进一步推迟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所以,二十四节气正是一种用来对付中国特殊的农业气候条件,保证获得一定农业收成的特殊方法。二十四节气以及和它在历史上衍生出来的、和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杂节气(如九九、三伏、梅等),和许多民俗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它们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岁时节令文化,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正在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魏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