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比卢湾区还大
早上5点45分,我准时赶到了淞沪路政立路口,李钦栋先生已推着自行车在那儿等着了。一见到我,他第一件事就是从包里取出一张他自己绘制的《原江湾机场绿地内湿地图》。李钦栋告诉我,这是去年他花了整整两个多月,每天用自行车轮子以及长竹竿作计量工具,反复测量绘成的。去年上海科技馆的自然博物专家们前后几次对江湾绿地的考察,依据的就是这位民间人士绘制的这张“土地图”。
李钦栋是一位小提琴制作师,因选材需要,经常寻访全国各地各种林子,熟悉各种木材并对植物学、自然生态学颇有研究。迁居五角场后,他发现在大上海这个钢筋丛林中竟然还有一块面积大于整个卢湾区的自然绿地,酷爱大自然的他兴奋不已。从去年5月至今,几乎天天来到这里考察。
自发现这片绿地后,李钦栋先后走访了原上海自然博物馆、市规划、市政建设等部门,还给原市长徐匡迪写了信,呼吁保护由于历史的机遇大自然给上海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
晚清时种下的桑树王
一进机场大门不久,机场路左边就有一个方圆0.2平方公里的茂密的林子,现已用围墙和铁丝网围起,这里原来是机场的弹药库,当初为了隐蔽,除了保留原有生态外还人工栽种了许多植被,经过几十年的自然生长,已成茂密的树林,现在看上去已完全是野生状态。一踏进树林,恍如进入深山老林,不时有大鸟扑楞着翅膀飞出,到处都是参天大树。李钦栋带我去看了一棵桑树王,胸径达2.1米,树高超过15米,树龄有近百年。李说,他发现这里桑树很多,便查阅了不少资料,终于查出晚清时有一位秀才曾在这附近办过一个养蚕培训班,看来这些桑树便是那时播下的种。
从弹药库出来,沿着芦苇丛中的小路,来到了一大片湿地。由机场内残存的河流、次生的湖泊、池塘、沼泽以及季节性漫滩区构成的江湾湿地,基本上再现了上海地区未被人为改造前的原始生境。一个个湖泊、池塘如幽静的天鹅湖,不少水质清澈,有的布满了浮萍,有的长满了芦苇和本地罕见的野生菖蒲,水草深处,鹭鸟成群,蛙声四起。有的水面有几百亩之大,野鸭在水面上嬉戏,风吹芦苇沙沙作响。要不是远处隐约可见军工路、逸仙路上的高楼,实在难以想象这是在上海市区。
据上海科技馆生物多样性研究组的报告,江湾机场内植物包括乔、灌、草近200种,大多为本地种,如桑、槐、柳、樟、构、朴、榆、合欢等,有的已形成群落。多年生草本植物已成了优势种,如芦苇,还有不少珍贵物种如野菖蒲和野大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等。目击的兽类有5种,鸟类3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种),蛙类5种,爬行类10余种,鱼类7种以及种类丰富的无脊椎动物。
吸引了一批“淘金”人
一路上,我们看见不少穿着橡胶服的人骑车从芦苇荡里拐出来。李钦栋说,之所以要这么早来,是因为据他长期观察,这里从凌晨3点到6点是“最热闹”的时候,从1997年机场废弃以来,大约有数百人之多的外来人员,有捕鱼捉虾的、捕鸟的、开荒种地的、割芦苇的、采金银花的,他们以这块地为生,据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300万元的经济收入。而清晨正是他们的活动高峰。我们观察了一辆停在湖边的自行车,后架上装着刚捕来的龙虾、黄鳝等野生水产品,至少有四五十斤。
8点过后,来此垂钓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大多是住在附近五角场、彭浦新村、张庙等地的退休人员,也有闻知此处专程从远处赶来的。
专家们都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正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进行深刻反思,对拥有野生生物的自然景观及其生态学、伦理学和经济学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在英国、日本等地,类似江湾机场这样利用废弃地建成的自然生境地,也有成功的先例。有识之士无不希望上海能以长远的眼光、宏大的手笔,开发好这块绿地。
新闻背景
江湾机场是日军侵华时建的远东最大机场,长期以来是军事用地,1994年6月正式停飞,1997年4月30日机场用地正式交还上海。
由于长期以来人为干扰相对较少,而1994年后更处于废弃状态,江湾机场慢慢恢复了自然生态。上海现存的四种生境,湿地生境、林灌生境、农田生境和城镇生境,在江湾机场都有。上海本土的北亚热带植被正在茁壮成长,昆虫、鱼类、两栖、爬行动物、鸟类、小型兽类正在欣然回归。据观察,这里很可能成了上海地区留鸟的栖息地、候鸟的中转站。
如何保护、开发这块绿地,发掘出它的最大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将是摆在上海人民面前的一道新的课题。(薄小波)
文汇报 200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