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发布时间: 2014-08-18 09:46:14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任建明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腐败问题 重灾区 杀手锏

目前来说治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中央的未来五年反腐败工作规划的目标来看,主要是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如果这五年能够把腐败蔓延这个势头遏制住就是成功的。

作者:任建明

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十八大以来,已有近40名省部级及以上高官被查,尤其前不久周永康因严重违纪问题被立案审查,使得中共反腐备受外界关注,同时外界也产生了中央反腐会不会松点劲、歇一歇的猜测。

中国网日前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深度深入探讨如今的反腐形势。

中国网:一段时间来,不断有高级官员因为贪腐、违纪被法办的消息公布。据媒体报道,十八大以来,超过35名省部官员落马。是否可以说反腐已经由治标转向治本?

任建明:从过去二三十年的经验来看,反腐的形势是越来越严峻。因此,中央也做出这个判断——形势依然严峻。从十八大之后,我们不仅看到领导人的决心,也看见了反腐的力度。我个人认为,十八大有望成为我们反腐败工作的一个转折和分水岭,因为更容易看到遏制腐败乃至战胜腐败的希望。

但是,说反腐已经由治标转向治本,还差很远。腐败发展蔓延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腐败问题的存量是相当大的,十八大之后查处的腐败案件的总数,包括省部级以上“老虎级”数量都有很大增加,但是相对于现存腐败的存量来说可能还是冰山之一角,要能够把治标进行到底的话,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十八大之前的几年里,每年查处的案件总数大概是12万件,2013查处的案件数量为18万,我认为2014年查处的案件可能又会翻倍。

王岐山书记在几次讲话中强调要形成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王岐山书记还是在解决不敢腐的阶段。十八大之后,把依然不收敛的官员作为重点对象,这表明还是有人在顶风腐败,包括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现在如果能说把“不敢”的震慑作用发挥出来的话,就能让新发生的腐败有显著下降,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大量工作。

所以,从长远来看治本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查不甚查。但是目前来说治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中央的未来五年反腐败工作规划的目标来看,主要是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如果这五年能够把腐败蔓延这个势头遏制住就是成功的。

中国网:最近周永康被调查,在中外都引起很大反响,就有一些观点认为说,从反腐败的角度看,确实意义重大,而从另一角度讲,如果拿出捉拿更大的“老虎”,会不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影响到改革大局?

任建明:至少在短期内,反腐败与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会是两难的问题。反腐力度加大,查案数量越来越多,查出的腐败案件数量的增加,客观上是对执政党的形象,对改革大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冲击,这是我们应该不讳言的,反腐的过程当中怎么处理好这个关系,这需要领导人的决心,领导人的智慧。

中国网: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2014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这对反腐败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任建明:依法治国对于预防腐败、惩治腐败都有非常重要、非常直接的意义。彻底战胜腐败,其实很大程度依赖于法制。目前,我国法制的发展还是处在比较低的层级阶段,可能恰恰是说反腐对于法制的发展是有促进的作用,也可以说反腐作为法制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中国网:中央的巡视组在当前的反腐败工作中起到的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有人担心,未来这种巡视工作一旦回归常态,反腐会不会回到原来的困境当中?怎样看待中央巡视组在现在反腐问题当中的作用?

任建明:巡视组分为中央和省两级,中央派出巡视组对省级地方进行巡视监督,各省派出巡视组对其县市进行监督,这是过去巡视条例的安排。十八大之后,对于地方、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全面覆盖。

在现阶段看,巡视在监督体系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曾经把它称为“杀手锏”,对于反腐败工作来说还是很有效的手段。

但巡视组也是整个监督体制发展完善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的产物。首先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十六大之后才逐渐提出建立巡视制度,因为我国现有的监督制度不能够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所以才在政府层级内组建这样一个特别层级内的上对下的监督,所以我觉得随着未来监督体系的完善,巡视组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网:在八项规定、纠正“四风”的风暴,以及强力反腐的形势下,很多官员以及一些公务员觉得不适应,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紧箍咒多了,不想干事了;违规风险大了,不敢干事了。因“为官不易”,索性“为官不为”,对此如何评价?

任建明:我也是看到媒体上有一些讨论,甚至有人觉得现在当官风险又大又清苦,没有什么好处,工资只剩一点点,甚至有想离开公务员队伍的意愿。

应该说,在一定程度将,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在腐败严重的情况下掀起反腐风暴,短期内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腐败有利,认为腐败是经济发展中的润滑剂。从短期来看,腐败是会有这样的作用——过去官员工作积极,办不办事就是靠贿赂,官僚机构的轮子就是靠这些东西来润滑。

但是经过国际上更多学者长期研究证明,如果靠腐败来润滑经济的话,最后轮子越转越慢,需要的润滑油越来越多。不能因为短期的一些负面效果,看到表面上的问题就怀疑反腐是否该进行下去,这恰恰是因为过去很长时间放任腐败的结果。我们要坚定,避免重蹈过去半途而止的覆辙,要坚定信心。

另外,要建立健康的科学激励机制。公职人员应该通过努力工作得到应有的报酬。应该是通过正当的,合理的,透明的制度予以保障。

中国网:“反腐赦免论”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论调?

任建明:首先,反腐败一定要进行到底,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进行到底,需要很认真的去考虑,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策略。

其实,内地过去历次运动中,包括反腐败,并没有很严谨全面地使用特赦策略。即使建立“赦免腐败特区”,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必须要采取的一种策略。这需要权衡——使用这个策略肯定对法制的原则有损害,因为某些人显然违反了纪律,之后又违反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该被赦免,但是有时要兼顾考虑到更大的目标,要从大局出发。

另外,特赦的政策界限要制定的科学,合理。要严格的执行下去。所谓的“特赦”,其实是有条件的特赦,如果贪污官员不是被别人揭发而是主动坦白的,符合所有条件才能所谓的从宽,但是从宽免除只是部分责任,建议是刑事和行政责任,但是经济和社会的责任不能赦免,贪污受贿官员腐败所攫取的好处要充公,腐败造成的损失要赔偿。

中国网:中央巡查组查出21省地产腐败达95%,多名高官因房落马,地产腐败成了重灾区,再联系到之前能源局以及石油系统腐败窝案,这些涉及到高额利益的行业,往往是腐败高发区。像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来防范?

任建明:总体来看,我国的腐败问题比较多,情节比较严重,具体要分析一下的话,其实就是说在各个领域、部门、系统腐败的程度有差别。

我们可能关注到有些高发领域,查处的案件大多分布在政府采购领域、房地产领域、建筑工程领域、干部选拔任用领域,以及司法领域或者医疗教育领域。

然而全国的交通厅,交通系统,跟土地房产相关的,房地产有很多涉及到土地批租,规划,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审批,这个领域资金密集,腐败的机会很多,造成腐败数额也很大。

“重灾区”毫无疑问就是这些领域。严厉惩处是一名贪污受贿官员是治标,因为主要原因不是人的贪婪的动机,而是这个领域的制度存在普遍严重的缺陷。因此要去审视这个领域的相关制度,要把漏洞给堵上——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研究制度预防腐败,就是要从制度上把腐败的机会消除。

中国网:您认为,在反腐当中的海外追赃过程中,最大困难是什么?成立国际合作局能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任建明:其实这的确是现在反腐败国际合作里面一个非常棘手困难的任务。

腐败转移的赃款,当然希望百分之百能追回。但是,赃款流入他国,就意味着各种各样的现实利益的流入,各个国家政策又不是特别一致。

目前反腐败国际立法,像联合国的两个公约,约束效果都很弱,所以现在最主要的合作还是靠双边,国家和国家之间签订引渡条约,司法互助条约。

中国在双边合作上确实还是比较滞后,特别是跟西方的欧美发达国家比,跟中国真正有合作的国家较少,中国的贪官最容易逃去地方,恰恰是合作比较弱的国家,所以这应该说是多年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任务。

如果外逃的贪官把移居海外看成规避反腐风暴的一个有效途径,那就会严重抵消现在反腐所做出的努力。所以现在一定要把这个巨大的洞堵住。因此,要开展国际的合作,探讨双边合作,推动反腐实质性合作。

中国网:现在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官员信风水,信“大仙”等,所谓的“大师”王林结交各种高官名流就是最好的注释。这反映什么样的情况?怎么样去重新建设官员的价值观?

任建明:其实这已经成为一种很强的歪风。首先,要用正切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去教育党政领导干部。其次,要反对封建迷信,要树立科学的信仰。另外,相关制度也是要改革,包括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知道了选拔制度,就不会去找所谓的“大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