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2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运行中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度加大,我们必须准确研判、正确应对。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越是面临挑战,越要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要素重组和经济转型加速推进,我省综合承载力较强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大规模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新的机遇;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分类指导、有扶有控,加大对“三农”、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宏观政策取向与我省的工作着力点高度契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几年来我省致力打造的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区域联动发展等战略平台效应日益显现,高强度投入累积的发展能量逐步释放,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潜力巨大。尤为重要的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描绘了美好安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科学发展的“六条新路”,进一步提振了全省人民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我们实现新发展、创造新业绩增添了强大动力。综合分析,我省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没有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变,加速崛起的大趋势没有变。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奋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全面推进美好安徽建设。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年度任务要求。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奋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进一步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充分用好投资这个现实而直接的手段,突出消费拉动,稳定扩大外需。
坚持加大有效投入不动摇。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启动建设1200个以上超亿元项目,推进1300个以上超亿元在建项目进度,建成投产3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建高速公路1200公里以上,通车总里程达到3200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500公里,确保新桥国际机场、合蚌客运专线等项目投入运营,加快合福客运专线和宁安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完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新增煤炭产能900万吨、电力装机426万千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确保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方式投资重要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
大力促进消费和对外贸易。拓展消费领域,发展文化、旅游、健身、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继续落实好家电下乡等促进消费政策。认真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优化消费环境,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质量,促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培育更多外贸主体,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出口产业集群和出口基地建设,扩大紧缺资源和关键装备等进口,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争取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切实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密切跟踪宏观形势变化,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加大对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协调帮助解决融资等方面难题。认真落实稳定物价各项政策,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加强市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落实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经济强省,必须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基础,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全省产业布局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产业。省里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整合各种资源,持之以恒推进,打造若干个5000亿元级以上的大产业。引导各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锁定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千百十”工程,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5%,鼓励和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成套设备的研发应用,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尽快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实施4400多项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不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力和占有率的安徽品牌。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新建一批研发平台,加快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实施150项重点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着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争取全年专利授权量增长3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0%,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认真开展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扶持本地科技人员创业,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企业家和创业团队,推动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加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地方新建省级高新区。推进创新平台“一中心三基地”和科技孵化基地建设。开展试验区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落实和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合肥区域性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再选择一批县(市、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旅游与文化、科技、体育、农业等行业深度融合,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深化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纵贯全省、对接周边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安徽旅游品牌,壮大提升旅游经济。
(三)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良田、良种、良法、良制为依托,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力争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加快发展经济作物,深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集中建设一批优质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充分发挥原产地名优特产品品牌资源效应,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村)。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抓好标准化认证,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高起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500亿元以上。认真落实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启动农业物联网工程试点。
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全面启动以防洪、防旱、防污、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淮河综合治理工程。动工建设淮水北调骨干水资源工程,实施淮河临淮岗枢纽综合利用工程,推进引江济淮(巢)前期工作。加快青弋江分洪道、水阳江、滁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治理项目建设,加强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实施72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建设。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实施塘坝扩挖、河沟清淤、泵站更新改造等工程,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7万亩。加强防汛抗旱工作。
推进新农村建设。新改建县乡公路3000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000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再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制定村镇发展规划,完成10万户以上农村危房改造,实施24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开展2000个以上村庄整治,保护村庄自然文化生态,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的名镇名村。加大各项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落实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确保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