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助推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发布时间:2012-02-03 15:33:19  |  来源:甘肃日报  |  作者:卢吉平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大省 转企改制 文化企业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建设 文化资源 十一五

“建设文化大省”,“推动‘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开创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去年12月,省委十一届十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吹响了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文化是甘肃的名片,更是甘肃软实力的核心标志。《政府工作报告》中扎实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提议,让“两会”文艺界代表和委员倍感振奋和鼓舞。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为建设文化大省提供可靠财力保障?省政协委员、省财政厅厅长张勤和坦言:“只有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才能带动我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让扶持资金稳定增长起来

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部门,财政部门既要积极努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更要把既有的财政资源配置好、使用好,成为科学精细的“理财专家”。

“十一五”时期,全省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总投入达到99.23亿元,年均增幅达30.5%。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省财政部门大力支持省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

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艺精品力作亮点纷呈,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文化产业实力得到快速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明显。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设全国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示范区,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张勤和委员认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财政部门务必突出一个“实”字,突出一个“新”字,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更不能墨守成规,坐等观望。必须主动作为,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建立稳定的财政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实现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

从今年开始,我省财政部门将把文化投入作为财政保障的重点工作之一,财政预算超收部分要向文化倾斜,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逐步提高文化体育传媒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

加大公共投入,让群众文化“活”起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006年以来,全省公益性文化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8.5亿元,年均增长25.4%。目前,我省已建成农家书屋1.3万余家,990个乡镇基层文化信息服务站和1.6万个村文化信息服务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甘肃模式”被国家广电总局推广。

当然,我省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差距很大。省委书记王三运曾提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建立健全同财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策投入保障机制。

按照省委、省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今后,各级财政部门将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进一步改进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

创新投入机制,让文化产业“强”起来我省是文化大省,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中央和省上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省政府设立了演出补贴,实行财政补助与演出场次挂钩的动态投入机制,支持省杂技团、兰州电影制片厂、省音像出版社和省文化出版社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省财政重点支持的金城第一戏楼、黄河剧院、飞天文化产业大厦等一批文化项目陆续完工。2010年以来,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妥善安置改制单位各类人员,着力为文化企业走向市场解决后顾之忧。支持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支持我省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和组建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公司。

在文化产业方面,“十一五”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3.16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省级财政将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通过项目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有效扶持了读者出版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文化产业集团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尽管我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发展后劲整体不足。

如何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对此,张勤和坦言,我省财力有限,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提高省级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通过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带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按照省委书记王三运提出聚集培育文化产业优势,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今后省级财政将重点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和市场前景好、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同时,积极研究设立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由财政注入引导资金,鼓励和吸引银行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在整合资金、省内优质文化资源、组合文化产业优势要素的基础上,打造有一定规模的投融资主体。

有人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是国家强盛的强大力量。我们相信,在可靠财力的助推下,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已经到来,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新征程将更加波澜壮阔。(记者卢吉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