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2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区今后五到十年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的奋斗目标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上来,在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伟大实践中再创辉煌。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好、好中求快,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加快构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为在西部地区争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削减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全面把握和主动适应我区区情的新变化。近年来,我区区情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我区已成为我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这个变化带动了全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提升了广西在全国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广西最突出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开放,把开放作为赶超跨越的根本动力,把开放作为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增强开放的意识、开放的观念,树立开放的思想、开放的精神,具有开放的胸怀、开放的眼光,构建符合开放要求的体制,建立适应开放的灵活机制,运用开放的手段和方法发展经济,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开放促进改革,通过开放推动创新,通过开放使各级干部更多地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使我区拥有更多的开放型人才。我们要在全区“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和敢闯敢干、奋勇争先的意识,进一步树立“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思维,进一步形成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不敢开放、不愿开放、不会开放”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才能充分释放我区开放创新的潜能;只有这样,广西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主动适应我区多项经济指标跨万亿元后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这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又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以下重大趋势:一是经济总量呈迅速扩张趋势。我区用了数十年时间,才使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预计2015年全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平均每年新增2100多亿元。可以说,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就可新增经济总量1万亿元,再造一个新广西。二是经济发展呈加快转型升级趋势。资源、能源短缺将推动转方式、调结构,要求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预计经过5年努力,我区财政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12.8%提高到15%以上;每万元GDP能耗将由2010年的1.04吨标准煤下降到2015年的0.88吨标准煤,累计下降15%。三是产业发展呈融合协同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在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的同时,我区工业占GDP比重将以每年2个百分点左右的幅度提高,预计2015年工业比重达到50%以上,随后服务业比重加快提升,逐步赶上并超过工业比重。四是城镇化进程呈加快趋势。我区迈入了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预计“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保持每年两个百分点的增速,到2015年将达到50%以上。五是经济增长呈协调拉动趋势。投资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消费呈快速递增趋势,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逐步转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六是民营经济呈快速成长趋势。投资领域进一步对民营企业开放,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区民营经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将超过60%,吸纳就业占新增就业总数的比重超过85%。七是区域发展呈产业、要素加速集聚趋势。随着区域经济加速调整优化,重大产业、重点项目和生产要素将加快向重点区域集聚,形成规模大、链条长、协作强的多区域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龙头作用凸显,2015年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将提高到40%左右。八是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呈加速形成趋势。随着一大批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航道、码头等项目陆续建成,我区加快建成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南宁至钦州、北海、防城港1小时经济圈,南宁至区内其他中心城市2小时经济圈,南宁至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经济圈正在加快形成,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同城化趋势加快,将带动物流、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加快流动,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九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呈日益加强趋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日益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1%和12%左右,到2015年分别达到2.85万元和8000元以上。
我区多项经济指标跨万亿元后,在23万多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一场更伟大的创业、更磅礴的发展、更深刻的变革已经来临,英雄的广西人民将再次书写自己的光辉历史,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富民强桂愿望一定会实现,广西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们一定牢牢把握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努力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2012年主要工作部署
为实现今年工作的目标任务,主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全面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加快玉林新型装备制造示范基地、河池新型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来宾铝精深加工基地和崇左糖业循环示范基地等15个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推进东风柳汽乘用车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品,增强品牌竞争力。新增有色金属、电力两个千亿元产业,使全区千亿元产业达到7个。
加快发展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形成新的增长点,由原来的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等4个产业,增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健康产业等6个产业,使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10个。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领军企业。新开工建设200个左右重大产业化项目,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库。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强项目的动态管理和配套支持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评价、投融资和技术创新体系。
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促进优势龙头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用地等要素向重点工业园区集中。重点建设南宁、桂林、柳州3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及防城港企沙工业区、贵港(台湾)产业园、河池南丹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27个产业园区,开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力争全区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百亿元园区达到28个,其中500亿元园区4个、千亿元园区两个。
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实施“千亿元工业企业工程”。继续加大对上汽通用五菱、玉柴集团、柳工集团、广西投资集团、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柳州钢铁集团、广西建工集团、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分公司等8家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力度,力争到2015年打造成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旗舰”企业。
实施“十亿元工业企业工程”。通过项目建设、技术改造、要素扶持等途径,培育壮大一批超10亿元企业;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引入中央企业、国内著名企业、跨国公司的投资大项目,引进发展一批10亿元以上企业。力争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25家,总量达到170家。到2015年,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总数达到350家以上。
实施“亿元工业企业工程”。引导中小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盘活存量、兼并重组、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一批亿元工业企业。力争新增亿元以上企业364家,总量达到2014家。到2015年,亿元工业企业达到3500家以上。
实施“万家小型企业上规模工程”。积极引导、推动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通过增加投入、盘活存量、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规模,在项目建设、技改投资、生产要素供给等加大扶持力度,使一批主营业务收入1000-2000万元有潜质的企业尽早上规模。力争新增上规模企业1063家,总量达到4925家。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
实施“扶微工程”。全面落实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民生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微型企业。推进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微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今年重点扶持发展微型企业2万户。到2015年微型企业达到10万户以上。
加大工业投入。技改投资4200亿元,增长40%以上,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重点实施150项总投资2000亿元的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质量兴桂战略,加强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名牌产品。建设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一批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进一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200家。深入实施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实施200项以上技术创新项目。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0%以上。
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中国联通南宁总部基地和南宁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推进中国电信“宽带中国·光网城市”、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工程。建设完善南宁软件园、桂林国家高新区信息产业园、柳州信息产业园、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等6大产业基地及支撑平台。加快实施“两化”融合项目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千百工程”,确保信息化应用企业达到1000家、信息化示范企业达到100家。
(二)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责任制,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4600万亩,全区粮食总产1450万吨以上。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扩大玉米、薯类和豆类等粮食作物种植,开发冬季马铃薯和再生稻,种植超级稻1400万亩以上。强化补贴奖励政策。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实施“万元增收工程”。提升糖料蔗产业,发展桑蚕、速丰林和非粮生物质能源原料。积极发展秋冬菜和冬季农业,加强南菜北运基地建设。提高水果、油茶、花卉、中药材等作物单产。建设立体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特色花卉林木。发展生猪、优势水产品,及奶水牛等草食动物,推进特色养殖和规模养殖。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冷藏、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农家乐”和“新村游”。培育一批亩产值超万元的片区、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村屯和年收入超10万元的示范农户。加快发展农垦经济。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推广林果、林草、林菌、林禽、林畜、林药、林菜、林蜂等模式,新增林下经济面积650万亩,通过林下经济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林农累计达到750万人。
加强水利建设。加快节水改造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小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梧州旺村水利枢纽、百色岜蒙水库加固扩容等项目。力争新开工大藤峡水利枢纽、柳州市鹿寨古偿河水库等项目。加快推进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期等续建项目。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渠道加固防渗450公里、渠道防渗配套6000公里。加强海河堤防建设。
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种业体系建设。推广农作物“三免”、“三避”等先进技术,实施“千万亩间套种示范推广行动计划”。健全农机服务,提高农机耕作和采收覆盖率。加强农产品采后保鲜和商品化处理,完善产后服务和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专业化服务组织,强化市场开拓。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逐步建立产品追溯体系。深化推广“农事村办”等新型服务模式。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任务。加强乡村公路、桥梁及农业园区道路建设。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名村名镇和休闲农业示范村屯。大力实施村庄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基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组织开展“月月汽车展”、“月月旅游节”等主题促消费活动。拓展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旅游、信息等新兴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购、电视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建立健全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制造业产品售后服务。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行为,让广大群众方便消费、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大力推动物流业发展。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切实减轻税费负担,确保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加快建设南宁、钦州、玉林全国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大力推进桂林市城北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梧州医药物流、来宾桂中建材五金家居商贸城等物流项目建设。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南宁东盟国际工业原料产品物流城、玉林机电设备物流项目、凭祥边境贸易货物监管中心等建设。加快完善城乡商品流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建设集配中心、北方销售专区和商贸流通链条。加强“农超对接”,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开展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建设。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快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北海涠洲岛旅游区、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建设。开展“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广西行等活动。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边关旅游、森林旅游和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积极打造大桂林、北部湾、红水河流域等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建设南宁、桂林、梧州、北海等旅游集散地。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业与信息、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信息、会展、中介等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推动物联网应用和发展。促进电子政务建设。培育一批品牌会展活动,办好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等新展会,提升中国(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梧州宝石节等展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法律服务、会计与税务、鉴定与评估等中介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进广西民族文化、海洋文化、西江文化研究,推出一批文化精品。稳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推进县级数字影院建设。努力实现“农家书屋”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进百家博物馆建设工程。建设广西民族文献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文化典籍数字化。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努力提升“漓江画派”品牌。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演艺娱乐、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和时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建设贺州市文化中心、百色市体育中心、贵港市体育中心等一批项目,实施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崇左市文化艺术中心和来宾市金龟岛民族体育文化园等重大项目,培育文化品牌和企业。推动民族民间演艺产业群建设。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扩大文化消费。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文化凝聚历史,文化引领未来。我们一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新区规划的全面对接,以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拉动城市新区扩展。以“文化立城、文化建城、文化强城”,掀起南宁五象新区开发建设新高潮,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城、广西体育产业城、“六馆三街”、中国-东盟国际物流基地、总部基地、龙象谷、健康产业城等功能区规划建设,建成广西美术馆、广西铜鼓馆,推进新区路网、跨江大桥等项目建设。以汽车产业项目及配套路网为重点,加快推进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加快建设桂林世界旅游城,办好第二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加快推进北海海湾新城、钦州滨海新城、玉林玉东新区和其他中心城市新区建设。加强梧州岭南骑楼、绿城水都,贵港“南国荷城”,来宾“桂中水城”,贺州生态园林城等城市特色塑造。推进中心城市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打造特色宜居城市。
深入推进扩权强县工作。切实将自治区和各市的721项管理权限下放到县一级政府,扩大县域经济自主权,打造一批经济强县。实施22个扩权强镇试点。完善县城和重点镇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综合竞争力。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解决进城农民工就业、住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房地产调控,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房地产企业参与县域城镇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和城乡风貌改造。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向乡镇、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拓展延伸,完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四期工程,塑造城乡特色,加快名镇名村建设,打造新型小城镇和宜居村庄。
(五)坚持交通优先发展,加强以交通、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力争建成开通南宁至钦州、钦州至北海、钦州至防城港、南宁至广州(黎塘至南宁段)、湘桂铁路桂林至柳州段、柳州至南宁城际铁路等6条高铁和玉林至铁山港铁路,新增铁路里程330公里,广西迈入高铁时代。加快建设贵阳至广州(广西段)、云桂铁路等项目;新开工梧州港赤水圩作业区铁路专线;力争开工建设黄桶至百色、南宁至凭祥、柳州至肇庆等铁路项目。
加快公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建成玉林至铁山港、六景至钦州港、钦州至崇左、兴安至桂林等4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里程492公里;新开工河池至百色、桂林至三江、乐业至百色等高速公路,新开工里程500公里以上;加快推进桂海高速公路改扩建、梧州至柳州、阳朔至鹿寨、河池至都安、贵港至合浦等续建高速公路项目;加快荔浦至玉林、贵港至硕龙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国省道提级改造,推进主干道到园区、到口岸公路建设,新开工田林至隆林腊仁等公路项目;建成贵台至防城港、八步至昭平等公路项目。
全力推进沿海港口航道建设。建成防城港403-407号、北海铁山港3-4号、钦州大榄坪3-8号等泊位项目,新增北部湾港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推进钦州港金鼓江航道一期、北海铁山港石头埠1-2号泊位等深水航道和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续建项目;新开工防城港云约江1-4号等11个泊位项目。力争年末港口吞吐能力接近2亿吨。
加快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加快推进“一干三通道”高等级航道网和西江沿线集疏运体系建设,力争年末内河港口吞吐能力接近1亿吨。竣工投产南宁港牛湾作业区一期、来宾港宾港作业区二期工程等项目;加快长洲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右江鱼梁航运枢纽等重点续建项目建设;新开工西江航运干线贵港航运枢纽二线船闸等工程;推进贵港至梧州一级航道、百色水利枢纽二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民用航空业发展。全力推进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建设,力争航站楼主体工程竣工。推进河池民用机场建设。争取开工柳州机场扩建工程,做好桂林机场航站楼及站坪配套设施扩建和梧州机场迁建工程前期工作。
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竣工投产南宁电厂第二台机组、贺州电厂等项目,新增电力装机规模285万千瓦。新开工鹿寨和永福上大压小热电联产、钦州电厂二期、广西液化天然气等项目。全面建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南宁至广州支线。加快推进防城港红沙核电站一期、岩滩水电站扩建等续建项目。做好防城港白龙核电、平南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能源,竣工投产玉林大容山风电场等项目,加快推进富川县龙头风电场等续建项目,新开工桂林天湖风电场、南宁生物质发电等项目。推进电源送出工程、主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建设广西煤炭配送储备中心。
(六)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深入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继续全力承办好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201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和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用好用足自贸区优惠政策,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广西商品展到东盟,扩大对东盟合作。利用好已落户我区的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整合资源建设好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与东盟互联互通建设。推进口岸建设和开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
扎实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多区域合作。举办第七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务实推进大湄公河、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等次区域合作。深化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与金砖国家的交流合作。办好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推动桂港桂澳合作再上新台阶。继续深化泛珠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湾、西南各省、市、自治区等合作。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加快南宁、钦州、北海、梧州等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加快桂林、北海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柳州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北海水海产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机电、高新技术、精深加工等重点出口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东盟等重点市场贸易份额。积极开拓俄罗斯、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扩大与美国重点州的经贸合作。加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能源原材料进口。实施“服务贸易跃升工程”。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我区优势企业“走出去”,制定实施跨国公司培育计划,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国并购,到境外投资设厂、建设海外贸易网络、设立售后服务点和开展其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探索项目与资源联手“走出去”。扎实推进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
加快改革攻坚步伐。继续推动企业重组。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深化自治区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继续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实施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节能减排收费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南宁、玉林等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完成供销社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农林场、华侨农场等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