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和目标体系

2011年11月03日16: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GDP GDP质量指数 牛文元 能源结构 调整 总体目标 目标体系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2、目标二:高效利用能源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约资源的道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控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普及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不断提高能源效率,图4-4显示我国新能源发展情况预测。商品能源最终消费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邮电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和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工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我国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大的差距,到2020年“经济翻两番,能源翻一番”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城市和农村能源能否实现高效利用,关键问题在于推进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工作。我们应该坚持和发展以下几点:

(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提升GDP,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创造品牌;虽然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2)建设低碳能源结构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构建新的能源结构的浪潮已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调整能源结构,逐步向可持续发展能源体系过渡;不断减小化石能源份额,增大可再生能源份额,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低碳能源结构体系。

(3)大规模开发清洁能源。

在能源开发上,要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化开发。清洁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转化为电能,发达国家清洁能源用于发电的比重超过80%。根据我国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15%的目标,需要在未来10年内实现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倍、8倍、10倍和100倍,发展任务艰巨。

首先,应优先开发水电,在加强生态保护和做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下,重点开发建设长江、黄河上游和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基地,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水电站。我国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今后除了继续开发与利用好水力资源外,将重点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能、海洋能这些非可再生能源,以规模化建设带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为了扩大可再生能源,一方面我国将充分利用西部以及一些荒漠地区面积广大、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形成互补型的高效率综合利用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把可再生能源创新性地利用于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应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未来建筑和交通用能的迅速增加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尤其是液体燃料的严重短缺。

3、目标三: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近、中、远期发展的阶段目标是:2020年前后,突破新型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初步形成煤基能源与化工的工业体系;突破轨道交通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初步实现地面交通电动化的商业应用;在充分开发水力能源和远距离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网技术的同时,突破太阳能热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初步形成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能源的技术体系和能源制造业体系。逐步提高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占总能源的比重。2035年前后,突破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并形成规模化商业应用,突破大容量、低损失的电力输送技术和分散、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以及分布式电网技术,电力装备安全技术和电网安全新技术比重将达到90%,初步形成以太阳能光伏技术、风能技术等为主的分布式、独立微网的新型电力系统;突破新一代核电技术和核废料处理技术,为形成有我国特色核电工业提供科技支撑;实现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新型能源的大规模使用。

2050年前后,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与利用技术、氢能利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深层地热工程化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等,基本形成化石能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核能等并重的低碳型多元能源结构,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的我国特色新型能源工业体系。

我国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特点,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为能源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组织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加强能源科技人才培养,注重完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为能源技术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