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和注重方面

2011年11月03日16:3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GDP GDP质量指数 牛文元 战略新兴产业 方向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在2010年8月21-22日举办的“2010第五届中国电工装备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指出高端制造产业是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第一、技术上高端,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集成;第二、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第三、产业链的核心部位,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方向是: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我国未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注重以下方面:1. 加强国家调控与市场指导,积极制定政策法规。2. 完善基础配件。3. 注重人才培养。4. 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5.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位寻求资金来源

5、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一般是指建立在新能源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在当今全球经济尚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以其再生、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将其作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中都增加了新能源元素。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产业的规模化仍然面临着成本、技术、装备、人才、政策和相关体制、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要保障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条件。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我国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 加强新能源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尽快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核心技术的缺位已成为新能源产业化的主要掣肘,突破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已成当务之急。2. 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融资力度和人才引入力度。3. 尽快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体系,为实现新能源产业化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4. 充分发挥新能源协调机构的作用,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化搭建平台。

6、新材料产业

我国的新材料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近10年来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取得一定突破,产品开发和加工工艺已基本实现自主研发。随着新材料产业国际转移加快,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了一批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对我国的材料产业整体加工水平有所提升。但我国新材料行业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低,品种单一,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备能力有限,而一般产品产能过剩。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我国未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注重点:1. 创新研发模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2. 加强行业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3. 坚持开放发展,鼓励企业走国际化道路。4. 培养主导大企业,搞新材料产业群。5. 适当利用反倾销等手段,保护民族工业。

7、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的最大区别在于电池技术、动力系统和配套设施。由于传统技术体系都已经成型,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外观设计和动力系统、安全系统等等优化。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燃气汽车、生物乙醇汽车等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回应了全球能源和环境系统的挑战,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方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注意:1. 明确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和方向。2. 切实增强企业的主体作用。3. 支持整车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4. 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5. 扩展投资主体,引入风险投资。6. 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摘自《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牛文元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