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绿色GDP(可持续收入)的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其后,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绿色GDP的思路或模型。
• 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生态需求指标”(ERI),试图利用该指标定量测算与反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此指标被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的思想先锋(Goldsmith,1972)。
• 1972年托宾(James Tobin)和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net economic welfare)。他们主张应该把都市中的污染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同时,加进去被忽略的家政活动、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按此计算,美国从1940年到1968年,每年净经济福利所得,几乎只有GDP的一半。1968年以后,两者差距越来越大,每年净经济福利所得不及所公布GDP的一半。
•1978年日本政府提出净国民福利指标(net national welfare)。主要是将环境污染列入考虑之中。国家制定出每一项污染的允许标准,对超过污染标准的必须列出改善所需经费。这些改善经费应当从GDP中扣除。按此计算,日本政府日本政府按照净国民福利指标计算:凡超过国家制定的污染排放标准,企业均应列出所需的治理经费。这些治理经费必须从GDP中扣除。日本在1973年的GDP增长为8.5%,但在扣除治污费用后,事实上全国只有5.8%的增长率。
• 1989年卢佩托等(Rober Repetoo)提出净国内生产指标( net domestic product)。他们重点考虑了自然资源的耗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们选择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印度尼西亚为研究对象,按他们设计的指标进行计算,印尼从1971年到1984年间,虽然GDP的增长率平均为7.1%,但是扣除由于因石油耗损、木材减少,以及由于伐木引起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损失后,实际增长率只有4.8%。
• 1990年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戴利(Herman Daly)和科布(John B.Cobb)提出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该指标考虑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如财富分配不公,失业率、犯罪率对社会带来的危害等;更加明晰地区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如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不能算作是对经济的贡献。按此计算,澳大利亚从1950年到1996年间,实际增长率只有官方公布GDP增长率的70%。
•1995年4月,欧盟推行环境管理与审计制度(简称EMAS).
•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从而使“财富”概念超越了传统范式所赋予的内涵。“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4大组要素构成,专家们公认“扩展的财富”比较客观、公正、科学地反应了世界各地区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国家拥有的真实“财富”及其发展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可比的统一标尺。
特别指出的是,世界银行所提出的“真实储蓄率”指标,它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与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判据。世界银行副行长塞拉杰尔汀说:“真实储蓄率既抓住了财富现实衡量的本质内涵,也着眼于用真实储蓄率的动态变化去衡量财富影响的长远后果。”
• 1996年,国际标准组织颁布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
• 1996年沃凯纳捷尔(Wackernagel )等人提出了“生态足迹”度量指标(ecological footprint)。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土地面积。世界按60亿人口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仅为 2.3hm2;地球承载能力1.8hm2。如果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建议,留出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以保护地球上其他3000万个物种的话,则人均生态足迹是2 hm2。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了全球承载力的30%,人类在加速耗竭自然资产存量。
• 1997年康斯坦查(Constanza)和卢贝琴科(lubchenco)等人首次系统地设计了测算全球自然环境为人类所提供服务的价值“生态服务指标体系”(ecological service index, ESI)。他们把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分为17种类型,由此,他们计算了“生态服务”价值与全球国民产生总值(GDP)之间比例关系(1:1.18)。该指标体系的提出,对更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揭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 1999年日本决定推行环境会计制度。
• 2001年,牛文元发表绿色GDP及国民核算制度,总结了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模型,分析了了中国资源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
• 2003年,英国萨里大学教授杰克领衔为英国政府创设了一种新的经济衡量标准“国内发展指数”(Measure of Domestic Progress,简称MDP)。M DP与GDP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在数值上,MDP是GDP中扣除了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后的产值。
• 2005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等10个省市率先启动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同时宣布,与绿色GDP相对应,我国有望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入环保因素。
• 2006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资料来源: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摘自《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牛文元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