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赵白鸽:的确我们的系统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即便我们有这样的需求。但是从货币的角度上,还有人口的角度上的确有一定的监管政策。我刚才想说的是对于人口的监管,需要建立一个联合国人口的日程,是谁来带头做呢?所以我们要对人口进行一个调整,包括移民工、农民工等等。因为在很多国家有很多的人口,如果能够出口到其他国家,把人口短缺、技工短缺的情况进行平衡的话是很好的。但是我们要对整个政策流程进行简化,使得移民工在各个国家进行移动,他们也能够享受到人寿保险或者是其他政策的支持,这样回家的时候他也有比较好的发展。 (14:52)
嘉宾: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但是我们也的确意识到,我们需要开放我们的移民政策,让他们进来一起劳动,同时也获得一定保险等各方面政策的待遇。 (14:52)
观众提问:我来自新浪网,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我想问一下,我们知道在中国有计划生育,比如说每个家庭被迫只有一个孩子。另一方面中国对全球人口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孩子们都很孤单,因为他们没有兄弟姐妹,而且他们的父母也是比较孤单,因为他们没有很多孩子的陪伴。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刚才您提到了自由,中国的自由是相对的。 (15:01)
主持人Victor Halberstadt:全球每个地区、每个国家不仅有自己的国家政策、政治体系,同时也有自己的文化体系,有的时候还包括宗教体系。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一些国家里面要实施计划生育,另外一些国家并不实施计划生育,所有这些都要对社会产生影响。我不太清楚其他几位嘉宾有什么样的看法? (15:02)
嘉宾:我想强调几点现实,就目前政策的现状我强调几点。劳动力在中国现在还在不断的增长,但是也只有几年的时光了,几年之后中国也会缺乏劳动力,这样下降的速度会不断的加速。从中期的角度上来考虑,你看到的状况是这样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是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要支持这些非劳动力的人口。我们怎么应对人口的生产效率呢?中国的劳动力生产效率要提升1.5%,这样才能补偿人口下降带来的影响。但是中国现在试图在降低经济增长,降到7%,1.5%这个比例相对来说不是很难,但是中国是不是真正能够实现7%、10%,或者在未来15-20年中能不能实现7-10%的GDP增长呢?我想未来经济肯定会有所下滑,这个时候1.5%就是比较大的挑战了。 (15:02)
嘉宾:实际上在未来20年中,整个行业趋势会发展变化,现在我们是一个生产国,但是在未来可能是一个服务业或者是IT输出国,那时候就不需要太多劳动力了。那个时候我们企业规模或者说生产效率会比较稳定,将不是问题。但是提到独生子女政策的时候,的确我们中国已经建立了很多的基础设施来支持计划生育政策,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些社会政策还有一些基础设施来支持相关政策。 (15:07)
谭天忠: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问题,还是一个国际的问题。我谈到人口移动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在JCC是一个劳动力的话,为什么未来5-10年我不到中国来工作呢?所以我觉得整个人类现在要理解,现在全球是每一个人的国家、每一个人的地球。可能我说的相对而言极端一些,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未来的趋势,中国未来的经济需要增长,包括人口、服务业。 (15:08)
提昂:实际上19世纪之后出现了移民的限制,这是人类发展的依然结果。我84年的时候来到大连,我觉得发展还是非常积极的。对于WEF来说,我看到中国年轻人还是比较乐观的。 (15:08)
观众提问: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想知道,有报道说男女比例尤其是年轻一代失衡,作为嘉宾你们觉得这一点怎么理解?尤其是刚才提到的对于全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5:08)
主持人Victor Halberstadt:通过全球的移民政策会对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5:13)
嘉宾:刚才最后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全球人口的移动,我想全球移民的数量会有所增加,尽管在某些领域还有一些移民的限制。但是全球移民的数量将会有所增加,因为几个原因。比如说对技能的要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及他们这样的技能需求怎么样能得到满足,这也是我认为性别差异的一个切入点。我们怎么能够把这个和教育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因为劳动力市场不管你是男性、女性,尤其是对女性,实际上在技能领域的确他们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在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15:13)
谭天忠:回到雇主角度来说,未来我们会雇佣越来越多的女性,尤其是酒店管理业,我们要看怎么样更好的改进,比如说我们产假等等,给她们提供更好的假期。但是我们的确是希望能够为女性职业发展做更好的规划,因为大家传统的看法是她们被雇佣了之后有产假,照顾孩子等等,我们还是希望加以改进。 (15:13)
谭天忠:我们谈了半天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衡,我们提到怎么促进女性进入管理层,这是非常好的。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但是真正的影响是什么呢?她们肯定不会是真正最高的管理层,所以我们考虑的真正影响,是我们怎么能够吸引并且给她们提供一定的条件,让这些女性的劳动力在整个职业阶层上能够一步一步的往上发展。 (15:14)
主持人Victor Halberstadt:这又引起了另外一个问题,我希望各位嘉宾花几分钟思考一下。你们认为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最主要的人口政策重点是什么,或者说政策行动?当然在中国面临着一个矛盾,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另外呢?我就想问一下你们对本地区有怎样的建议,从政策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想采取行动的话,比如说在海湾地区? (15:14)
谭天忠:提到海湾地区,我觉得移民政策要放开,让更多人进来工作。我也知道有一些国家,比如说他们不太希望外来人口在此居住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会提供相关的政策,比如说工作签证的续签就存在问题。所以我觉得如果想来我们这个区域,一方面是保护他们自己的文化,另外也提到了教育是相对的,我们有很多劳动力,尤其是对我们的行业来说,我们希望在迪拜建立一个职业教育学校,旅游酒店教育学校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我们不仅仅考虑到本地的员工,外地人、外国人也愿意到这样的职业教育学校接受教育,因为他们知道学完这些东西是可以学以致用的。迪拜有非常好的例子,使女性在社会当中获得平等的地位,以及是女性妇权方面的典范。 (15:14)
管理系,吸引阿联酋的公民来接受相关的培训,我们希望他们可以了解到在酒店业他们能够找到工作的机会很多,不仅是餐饮、喝酒这样一些事情。当时我进行了一个演讲,演讲结束以后就有人问我说你是否愿意搞一个酒会,把我们的父母请过来,跟我父母讲一下,这样让父母愿意我们去接受这样的交易。老年人的文化背景他们觉得对孩子什么是好的,但是实际上是有偏差的。 (15:14)
主持人Victor Halberstadt:我觉得这实际上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15:15)
提昂:我们现在也正在看到人口学方面的转变,预计寿命在不断的提高,而整个人口的数量在减少,所以需要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一种方法是人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但是你不能要求人们80岁还在工作,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要降低预期,可能养老金会降低,但是现有的政策也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是通过人口牵引的方式,来纠正、补充人口不足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来说,问题最严重的是美国,但是英国也有这样的情况。在过去的七八年,这样的政策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政治领导人所传达的信息还不够明确,在未来希望更加强调。 (15:15)
Mario Moretti Polegato:意大利的人口在不断减少,威尼斯也在下沉,在人口学方面的政策重点应该是什么?有一个故事能够支持我们的讨论。我是一个企业家,在意大利有一个公司,大概存在了15年,现在我们在鞋类制造方面是世界上最大的,我们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是很大的,对年轻人也进行大量的投资,也对老年人进行投资。15年前我们创业的时候只有5个人,现在我们有3万员工了。我们最重要的是把年轻人、老年人结合在一起。对年轻人来说我们要建立企业文化,让他们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包括高层管理的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利用老年人的经验,因为在我们所处的行业,老年人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种资产,因为我们是在时尚业,虽然时尚是需要新鲜的,但是要把握时尚潮流是需要经验的。意大利的经济现在有些不百景气,我们今天在中国开会,两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非常不同。但是我要介绍我们的经验,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由中国构成的,这个世界上还有欧洲。我认为在未来,新的政治不是对于制造的投资,而是对于人的投资。 (15:15)
主持人Victor Halberstadt:中国香港的政策是否有些不同? (15:15)
嘉宾:我们希望能够采取一种对于老年人友好的政策,就是社会包容,也就是不管你是否能够制造出产品来,不管他们头发的颜色是白的还是黑的,我们会看到很多老年人还是精力充沛的。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就需要去问老年人需要的是什么,不仅是从制造的角度问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并不说希望老年人享受到比青年人更好的待遇,但是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平等。在我们聘用员工的时候,老年人也可以参与到招聘当中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我们看到香港还有大陆,以及世界上其他政府采取的政策,把老年人看作是一种资产,而不是负债。 (15:15)
第二我也想谈谈我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的一些经验,我们越来越面临与移民相关的一些局限性,使得对外直接投资无法全面的生效。因为在东道国,政府总是希望本地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当然初衷是好的。但是有一些政府就制造了一些人为的本地就业比例配额,这就对投资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15:15)
主持人Victor Halberstadt:其实您刚才做的是最合适不过的总结陈词了,所以总结一下未来的核心问题,就借您刚才说的这段话,我要感谢各位提供的真知灼见,也感谢各位听众的到来,谢谢!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