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网络化科普发展现状

2011年08月12日14: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中科院 网络化 科普 发展 信息化

 

  2.知识性与交互性相结合的网络科普资源体系逐步完善

  通过科普网站、科普栏目以及数字化科普资源的建设,中科院初步形成了以虚拟博物馆、科学体验、科普专栏、科普专题、数字化资源库为主要形式的网络科普资源体系,内容几乎覆盖中科院全部学科领域。

图表 74.中科院科普资源主题分布

  截至目前,全院总共建成近100个中英文虚拟博物馆,100多个科普专题,30多个科学体验,75期科普纵览,以及面向8万用户发放的120多期电子杂志,知识面涵盖了中科院主要学科领域,初步形成开放式的数字化科普资源库。截至2010年10月,平台资源积累总数达2,000G,上线资源量达100G,较2009年的上线资源总量85G增长了17.6%。

  3.开放式的网络科普共建共享环境初步建立

  依托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完成了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网络环境、运行服务环境、存贮环境、安全保障环境等软硬件环境的建设,拥有50M带宽、100T存贮和40台服务器集群的服务能力,为全院科普网站提供统一、稳定、安全的运行和服务环境。目前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门户(中国科普博览)、化石网、科学探险网、时间科普网、土壤植物与粮食丰产网、数字地球网、动物馆网站,以及古动物馆网站等均在该环境中运行。同时,依托院信息化技术,完成了网络科普共建共享工具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院内网络科普工作提供网络科普协同工作和支撑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院内科普工作者可以及时获取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最新信息、技术文档和网络科普的标准规范等,也可以下载使用包括图片处理、科普网站/栏目建设工具(内容管理系统)、站点管理工具、访问统计工具、元数据管理工具、3D物体制作工具,以及三维全景制作工具等,还可以通过平台获取科普内容策划、设计制作和开发服务。

  4.在国家科普工作中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2006年到2009年期间,中科院十多家单位参与了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的主持和领导的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网络科普新理念和新形式,建成虚拟博物馆11个、科普专栏6个、科学体验区17个。通过三维动画、虚拟场景、动态演示等技术的运用,开发了集交互、参与、动态于一体的科学体验馆,实现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总结出“Do Science”的科普理念,探索出“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技应用、科学考察”的科学体验新形式,有效地指导了此后网络虚拟科学体验的建设工作,在国家科普工作中起到示范作用。2007年,中国数字科技馆获得“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其中中科院承建的“生态小博士”、“大熊猫探秘”等体验馆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0年,参与中国科协主持的“国家科普资源网格”建设,综合利用网格、P2P等网络技术搭建了国家科普资源网格平台,把地理上广泛分布的图片、报告、游戏、展品等科普资源连成一个逻辑整体,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国家科普资源网格技术平台的建设为全国范围内科普资源的共享与应用建立了坚实基础,踏出了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的第一步。

专栏24:化石网获得信息峰会大奖,凸显网络科普水平

20099月,在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的策划支撑和包装服务下,运行于平台网络环境中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普网站“化石网”参与2009年世界信息社会峰会大奖的评选,因其“互动”、“知识推送”、“专家引导”和“社群建设”等方面的成功,以及大量的科普知识在157个国家的545个网站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世界信息社会峰会大奖” e-Science组别大奖。

W020090913655331211529

图表77.化石网获得“2009年世界信息峰会大奖”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