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打工的四川农民张正国,最近拿到了他的新身份证,成为广东实施鼓励优秀农民工落户政策后,据此落户惠州的第一人。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张正国,还没有其他优秀农民工自愿申报落户。
在取消户籍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农民工为什么“不愿”落户城市?
在记者的走访下,一个个农民工的故事展现了出来,而这些具体的顾虑与考量,无疑应该得到决策者的重视。
割舍不了土地的农民工
“没有地,户口有什么用?”
惠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李主任介绍,在广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优秀农民工入户城镇工作的意见》后,惠州市政府专门为优秀农民工准备60个入户名额,其中本省30个,外省30个。
然而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本省优秀农民工“打死”都不肯入户。外省的,动员来动员去只有几个人动了心,都是出于小孩读书的考虑。
他们为什么对落户城镇不感兴趣呢?
同样符合条件的李玉平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谁不喜欢城市呀,但舍不得老家的地,没有地,户口有什么用?”
从河南新乡农村来惠州打工13年的李玉平夫妻俩,一直租房住。去年,李玉平被评为优秀农民工,可以落户,但他们想来想去,还是没把户口迁到惠州,因为成为城镇人就意味着土地没了。
“老家还有8亩地,老人在家种地,如果户口迁走,地就要被收回了。”李玉平算了笔账:每亩地至少收350公斤小麦,现在收购价是每公斤1.6元,8亩小麦能卖4480元,庄稼一年两熟,再加上8亩地一年的分红1600元,种地的收益每年超过1万元。
“这笔钱足够老人在农村生活了。”
其实,户口不在惠州,对李玉平一家的生活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最直接的就是孩子上学。
他15岁的儿子现在上初中,上小学时交了5000元择校费,小升初又交了一万,上高中肯定还要择校,而且中考、高考都必须回老家考试。
尽管如此,李玉平还是宁愿把户口留在老家,因为“只要农村有块地,就还有退路”。
他们仍然说起现实的苦恼,孩子的学费太贵,如果实在撑不下去孩子还是要回去上学,但孩子却适应了广东的教育,回乡下读书教学质量差,孩子无法接受。
广州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谢建社教授认为,“舍不得土地”,其实是现在的农民感受到了城乡利益格局的巨大变化———
一方面,随着三农政策全面推行,农民得到的实惠日益增多,他们看到了在农村发展、致富的前景;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城市统分统包的政策“红利”日渐消减,而城市生存压力又在不断增加,这就使那些有资格进城落户的农民不愿意或者不敢提出申请。
另外,他认为虽然户籍坚冰正逐渐消融,但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具有不稳定性,如果“转战”其他城市,永久居住权就失去了意义,为此放弃土地收益,显然不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