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未成年人精神卫生之忧
当今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社会转型之中,剧烈震荡的外部环境搅动着人们的心波;价值观的重建非一日之功,却是一日又一日地在无数颗心灵的煎熬中累积着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神经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诸多面相,也呼唤着更多的关爱与援助。
儿童行为障碍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增加之势,这最让人忧心。孩子们那颗稚嫩之心最不懂得对社会的防御,他们本该得到更多爱的充实,却日复一日地承载着繁重的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期许。君不见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便被推上人生的“起跑线”,他们本该享受更多的天真漫烂,在快乐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可是,扭曲的教育评价着扭曲他们的世界,太多的课业负担使他们很少有时间与自己相处,他们必须按照大人的指令来安排生活,他们的自我意识日渐萎缩。失去一颗强大的心,他们的生命就很容易被风浪折断。
孩子的心灵是一面镜子,清晰映射出世间乱象。这些年来,日趋严重的社会分化与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刺激着成年人竞争生存的意识,丛林法则开始泛滥,情感被缩减为PK,感动被缩减为人气,对知识的兴趣被缩减为分数的高低……社会异化的阴影打在孩子们的心上,暴露出深刻的复杂性。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涉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等,均与未成年人健康心智的养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为救救孩子,我们应积极建言。
导致儿童行为障碍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还有许多,在此无须一一赘述。最需要考问的是包括各级决策者在内的每一位成年人的态度:我们是否有足够的爱去抚慰那一颗颗幼小受伤的心灵?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发展让孩子免于精神困扰并可及时提供救济的制度?□(文/王军)
《瞭望》文章:排长队的精神疾病患儿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冉燃
2008年底的一天,7点40左右,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六院)的儿童精神科候诊区已经坐满了人。
8点刚一开诊,主任医师刘靖的诊室就涌进5个家长请求加号。芬芬的母亲说自己6点就来挂号,但排到自己号已挂完。
北大六院的儿童精神科在国内素负盛名。刘靖本人自1987年从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即分配来到该院,目前已成长为业内知名专家。
刘靖给芬芬加了一个号。她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这种一号难求的情况非常普遍,“现在儿童精神类疾病患病率较高,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却很少,医疗需求很难满足。”
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在2008年10月披露一组数据:1984年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1993年为12.9%,2002年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8.2%。邓小虹认为,北京市儿童行为障碍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增加趋势。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主任委员郑毅对《瞭望》新闻周刊说:“儿童青少年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