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办公室主任杨文林说:“作为一个行业协会,我们应该是政府机构、医师与企业的桥梁,我们本身的活动经费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与政府、企业合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医师协会助力社区医生培训多方合作携手破“局”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社区医院的吸引力,政府推出了双向转诊、降低社区药价等措施。然而,“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依然存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社区医院缺乏人才。
咳嗽了一周的张先生来到某社区服务站医疗室,让他失望的是,社区医生似乎无法诊治他的病,只为他量了量血压。
看着无语的医生,张先生自我解嘲地说:“可能是这段时间没休息好,回去睡一觉就好了。”医生附和着说:“好,那你回去好好休息吧,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这个社区医院的现状只是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个缩影,据卫生部数据统计,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6万多名全科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000人,只能满足2.5%的城市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很多中小城市中几乎没有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全国99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20多所开设全科医学选修课。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对媒体表示,社区除了缺少全科医生外,医疗医务人员普遍素质都不太高,其中中专学历的就占了60%以上。他指出:“如果社区医生培训跟不上,医生水平有限,市民还得去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还是没法解决。”
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规定,到2010年,社区医师必须持有全科医师职业资格证。为了提高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中国医师协会举办了“全国社区医师培训”项目。
据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总干事郭爱明介绍,从2003年起,中国医师协会就开始举办“全国社区医师培训”的系列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国各地免费为社区医生举办了60多场培训。
“我们是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大纲(试行)》的标准,对在职的社区医生进行培训。”郭爱明说,在职社区医生以业余学习的方式,免费参加医师协会开办的培训班。协会根据社区医师的需求,开了内科、外科等专业课程,培训总计600-62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0学时,实践教学100-120学时。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在职的社区医师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达到全科医师岗位基本要求。
“由于参与培训的医生都是在职人员,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参加培训,因此我们选择培训的对象是社区医院的管理者,管理者再培训他所在医院的医生。”中国医师协会办公室主任杨文林说,为了能够让参与培训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在开展每一次培训之前,协会都会进行调查,了解社区医生的真正需求。根据社区医生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请一些在业界知名度较高的教授来上课。在每堂培训课之后,还会向学员们发放调查问卷,为下一次的培训积累经验。
谈到培训经费,杨文林说:“作为一个行业协会,我们应该是政府机构、医师与企业的桥梁,我们本身的活动经费是有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与政府、企业合作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培训每到一处,中国医师协会都会找到当地的卫生主管部门合作,“有了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我们的培训工作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在杨文林看来,与医药企业合作的做法很正常,他认为只要把企业赞助放在“阳光之下”,也能够完全做到合法操作,就能实现企业和社区医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他还表示,医师协会只选择与一些品牌信誉比较高的企业合作,如默沙东公司在去年12月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举办了“社区医生培训与赠书公益项目”,并为每位社区医生赠送了一套《默克诊疗手册》。
“企业加入活动当中,难免会带有某种商业目的,但我们会把握好分寸。”杨文林说,在培训活动现场,允许企业做形象宣传(如贴海报)、展示品牌(如用产品包装盒做造型),相关人员或专家可以从医学角度来介绍产品,但企业不能在现场推销产品。
中国医师协会开展的这些培训活动,虽然为社区医疗人才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但比起16万多名全科医生的需求来说,这样的培训规模还是力度不够。更多社区医生呼吁,请更多的民间组织来为社区医疗人才培训牵线搭桥,以满足社区医疗机构对医务人才的基本需求。(胡丽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