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演讲台上的是一位大二学生,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协会的宋霞。
台下,坐着的是各方专家、打工子弟学校校长、NGO代表和媒体人,他们抢着向这个大学生提问。
这是“新公民杯”大学生公益项目征集大赛启动仪式上的一个场景。首届“农民工子女成长和大学生参与”论坛在大赛同期启动。在这个由京沪10所高校学生社团联合发起的大赛会场里,大学生成了报告厅的主角。
除了助学支教等相对传统的志愿者活动,当代大学生还能为农民工孩子的成长做些什么?学生们已经开始用行动来寻找答案。
“作为学生,我们没有社会资源,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查、走访、记录,发现问题,反映出去”,宋霞上台展示他们的“促进流动儿童在京就学项目”。从去年暑假开始,项目组所有成员深入到农民工子女生活的环境中去,发现最真实的问题。扎实的一手资料,“一对一”跟访得到的切身感受,让在坐的专家频频点头。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追问这个不满20岁的女孩对于“打工子弟进入公立学校政策”的看法。
在主持人的时间提示下,宋霞结束了和同学们的交流,走回座位时,一位NGO工作人员主动递上名片。
“你们这个活动得到了谁的资助,一共需要多少经费?”资助本次大赛的南都公益基金负责人徐永光紧随两个学生之后,饶有兴趣地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西部之窗协会会长谭前飞提问。
得知同学们靠6000元赞助,加上每人垫付400元完成四川山区支农调研项目时,这个希望工程的发起人点了点头,轻声叹了句“那不容易”。
而针对谭前飞提出的“大学生支农支教基本上都是自费,NGO一般不会给大学生类似赞助”问题,21世纪教育沙龙总负责人贺春兰建议学生要有资源意识,应该多向徐永光学习关注贫困孩子的方法,“对于公益事业的参与,既需要热情,也需要方法”。(实习生江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