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国家药监局官员:一年撤回6441个新药注册申请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药品注册申请的材料,几乎全被国家药监局打回来了。”山西开元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平说,从2005年至2006年之间,该公司一共报送了9个药品的申请材料,结果只批准了1个浓缩六味地黄丸的生产文号。而这些品种从研发到申报整个程序,平均每一个得花费7至8万元。“最后被驳回,功夫全白费了”。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开元制药被驳回药品审批材料,在全国的药企中已是普遍现象。

在日前举行的“2007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全国几十家药厂的老总们纷纷提意见说,去年至今,新药审批速度非常缓慢,而且药监部门不与企业有所接触、企业找不到药监人员,致使目前新药研发与审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大大影响了药企的发展。

来自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数据显示,2005年受理一类新药的申请为386个,2006年减少至282个。

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药企反映的情况的确存在,但是这些药品多数都是仿制药或改剂型药。

据他介绍,近一年来,药品审批数量的确下降了,不少药企都感觉药监局速度很慢。这主要是针对改剂型药、仿制药的申请进行了严格核查,从去年至今共撤回药品注册申请6441个。

据吴浈介绍,2005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品申请数量11086个,其中一类至四类新药共1113个、改剂药1198个、仿制药是8000多个。他认为,如此审批事项的水平太低了。因为新药才1000多个,只占总数的10%;改剂型的1000多个,也只占总数的10%以上;更多的是仿制药8000多个,占总数的80%左右。

“一万多个审批事项里面,真正高水平的不多,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正是这样药品审评审批不严格,造成了过去药品事件的发生。”吴浈分析说,药品审评审批不严格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药品注册与监督管理脱节。对药企原始资料的审查、生产现场的检查、产品质量的检验等方面的要求不够,监督措施也不到位。一些申报单位的研究资料不规范,其中甚至出现了弄虚作假的严重问题,导致药品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二是审评审批标准偏低,导致了企业创制新药的积极性不强。由于没有从法规上设定必要的条件、没有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创新不够,造成简单改剂型品种和仿制品种申报数量急剧增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三是监督制约不到位。审评审批权力配置不合理、程序不够严密、过程不够透明。

“因此,在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大核查、审批力度,严把药品准入关。”注册司司长张伟说。

据悉,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通过,调整新药生产申请中技术审评和复核检验的程序设置,确保上市药品与所审评药品的一致性;缩小新药的范围,除非有创新,改剂型药不能领取新药证书等措施来规范药品审评审批程序。 (曾亮亮 曹滢)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相关文章: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全文)
国家药监局就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召开发布会
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仿制药须和原创药完全一致
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10月施行 严把药品上市关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出台 审评审批过程最大化透明
国新办就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食品药品监管1年来清查药品批准文号17.6万个
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租让或转让柜台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