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6时,央行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最新一期央票发行计划。这较往常推迟了一个多小时。公告显示,央行计划于周四招标发行1200亿元3年期央票。这一数字虽在上期1100亿元的基础上有所放大,但是与市场传言的2000-3000亿元的需求量相距甚远。
有交易员反映,央行似乎刻意压缩了三年央票的发行规模。如果情况真如这位交易员猜测的一样,那么,央行意图何在呢?
猜想一,使政策工具组合与期限结构更“合理”。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3年央票和1年央票不同的收益率定位,以及1年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3年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溢价的现状,导致公开市场资金需求过于集中在3年品种上,1年和3月期品种发行受阻。
公开市场“避短从长”的后果,加大了流动性回笼期限过长的风险。随着3年央票发行放量和短期限回笼工具的萎缩,5月份加权平均回笼期限陡增至28个月。据招商证券(20.62,-0.21,-1.01%)统计,03年以来公开市场回笼工具的加权平均期限为7.7个月左右,即使在07年上半年公开市场对冲力度最大的时候,加权期限也就在25个月左右。过于“倚重”3年央票的操作模式,正导致公开市场回笼期限越来越偏离历史上的合理状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4月初,国内经济过热风险与外部流动性冲销压力均呈现上升趋势,彼时重启3年央票以延长资金锁定期限、提高流动性回收力度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由于欧债危机等风险因素的干扰,内外部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央行需要根据经济基本面的新情况相机决策,适当保持货币供应的弹性。而在保持货币供应的“弹性”方面,1年期和3月期品种无疑比3年央票更具有优势。
从这些角度来理解,央行控制3年央票的发行规模,是为合理安排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与期限结构,是重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的举措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