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QDII军团的阵容规模一直不为外界所知,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一份统计数据无意中使其首度曝光。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额度审批情况表”中透露,截至2009年12月31日,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QDII(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信托类)共有69家,获批总额度为650.3亿美元。
其中,共有23家保险机构获得QDII资格,在四类机构中数量最多。保险QDII的投资额度合计达155.05亿美元,仅次于证券类QDII(409.65亿美元),高于银行类(79.6亿美元)和信托类QDII(6亿美元)。
中国平安是69家机构中最早获得QDII资格的,于2004年12月14日获批,且获批投资额度最大,达到88.9亿美元,已占保险QDII总额度的57.3%。最新获得保险QDII资格的是太平财险,于2009年12月30日获批,投资额度为0.79亿美元。
保险类QDII中,在规模上紧随平安其后的是中国人寿,于2007年4月10日获批,获批投资额度为17.5亿美元名列第二。名列规模榜第三、四位的则是中国人寿的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和泰康人寿,获批投资额度分别为:15亿美元和13.85亿美元。
获批额度的多少与机构的总资产规模息息相关。其他获批额度在1亿美元以上的还包括:中国太保(601601)旗下的太保寿险(4亿美元)、中再集团(3.5亿美元)、人保财险(2.38亿美元)、太平人寿(2.13亿美元)、华泰财险(1.3亿美元)、华泰资产管理(1.3亿美元)和华安财险(1.2亿美元)。
在23家保险类QDII中,20家中资保险类企业无疑唱了主角,仅有友邦保险、中意人寿、金盛人寿三家外资保险机构,三家获批的额度分别为:0.82亿美元、0.15亿美元、0.08亿美元。
而从保险资金“出海”路线图来看,多数保险机构QDII的投资方向是赴港“打新股”。本报记者从上述多家保险公司获悉,目前保险资金的“出海”范围是:可以通过自有外汇资金以及购汇形式投资香港H股、红筹股。“除平安、国寿几家大公司在二级市场买卖港股以外,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中小保险公司基本都以打新股为主。”一家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士透露说。
另外,这轮金融危机也让保险机构在“出海”上慎之又慎,这在QDII额度尚未用足上已有所体现。据悉,保险类QDII的投资额度上限大致是保险公司上年末总资产的5%。但事实上,不少保险公司连上限的一半都没有用足。出于汇率风险等因素,多家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是:先用自有外汇资金出去投资,而暂时不考虑购汇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投资额度和规模上,保险公司较银行等略胜一筹,但在市场关心的保险QDII产品上目前仍无进展。据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保险QDII产品。华泰曾酝酿国内首款保险QDII产品(投资于港股市场的投连险产品),但后因产品、时机尚未成熟等原因,至今没有推出面世。一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银行QDII产品自推出以来也饱受争议,所以保险QDII产品也没必要急着面世。”(黄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