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5日电 据香港《经济导报》报道,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关系正在发生两大变化,一是贸易格局的调整,二是货币金融体系的变革。这两大变化都将对美元的地位造成空前的冲击。
二战以来,曾发生过数次世界性的危机,但美元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从未受到真正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全球贸易的地位和美元的不可替代性。现在,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美元地位正在日益受到其它区域化货币的挤压和冲击。
美元地位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全球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和各国(地区)主要的储备货币。在贸易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要维持本币的“霸主”地位,必须保证其贸易自由化政策和财政金融体系的完善。但恰恰在这两方面,美国人做得都不好。奥巴马政府为了国内政治和就业的需要,似乎正在推行一条贸易保护主义的路线。不能说这完全不可理解,毕竟美国的失业率正在达到双位数,但通过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解决失业肯定是令人怀疑的,起码这不是唯一的政策选择。在双边和多边贸易中,任何一方的保护措施非常可能以失去同等数额的出口为代价。不管因为什么理由,当美国现行政策伤害到自由贸易原则的时候,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地位自然随之下降。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元地位受到的冲击更大。以美国目前的财政金融和经济状况,短期内已不可能实行强美元政策。不稳定向下的汇率调整,不仅增加了贸易中汇率的风险,而且为以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尽管中东产油国放弃美元的传闻未得到证实,但众多国家(地区)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和区域货币的发展,还是强烈表达了对美元前景的疑虑。
对美元地位的冲击并不单因为美元本身的劣化趋势,更在于取代性货币的成长。首当其冲的是欧元和IMF的一揽子货币。这两种国际化的成分型货币显然有比美元有更好的监管和稳定性。其次是人民币。中国一方面通过倡议建立超主权货币来增加在国际货币组织中的发言权,另一方面正在有条不紊地以货币互换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欧元的优势除了其背后的经济规模已经与美国相当外,还在于使用欧元的人数已近3.4亿,受影响人口接近5亿,在市面上流通现金总价值也已超过美元。当然,欧元区较浓的区域贸易色彩、更加政治化的贸易决策和正在抬头的保护主义,很容易会令外界对其保守、固执和利己的行事风格产生厌倦。中国经济的成长性和庞大的市场潜力,令人民币声誉日隆,已具有成为区域货币的条件。但其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储备,决定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人民币都不可能挑战美元在全球的地位。
现在并不存在任何取代美元地位的计划,但美元地位正在受到区域化货币的蚕食则是不争的事实。可以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大量的非美元货币,特别是欧元和人民币在欧洲和亚洲市场上作为交易货币,甚至储备货币。这明显有利于改善目前的贸易状况和国际金融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