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货币政策高度敏感,一个似是而非的“动态微调”就让流动性预期陷入窘境,把市场搅得“惊慌失措”,在两周的时间里,上证指数下挫17%。
对流动性的担忧和臆测,已经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姑且把市场的这种心态称之为“股市焦虑症”。
对于因流动性猜测形成的“股市焦虑症”,我们该开具一副什么样的药方呢?
让我们遵循中医“望闻问切”的步骤,一一道来。
适度宽松政策并未终结
先来看一下“股市焦虑症”产生的原因。
8月以来市场发生的大幅度调整,与各方担忧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和股市因扩容引发的流动性预期变化有关。其中前者市场存在明显的误区,而后者则有被市场夸大的嫌疑。
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仅增加3559亿元,环比骤降77%,同比也下降约6.8%,这被多方理解为引发市场调整的主要因素。
资金对各种信息和政策是最为敏感的,况且其时资金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收益,上述的容易引起误导的信息正好成为它们“调结构”的理由:从被高估的行业中撤出,进入未被发掘的行业。
其实,市场担忧货币政策的变化是多余的。7月新增贷款的骤降根本就不能说明是货币政策调整的前兆,更不能理解为股市层面的流动性会产生实质性变化。
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了方向性的改变,因为历年7月都处于新增贷款的低位,而且新增中长期贷款仍然高达5396亿元,仍然保持着上半年月平均5000亿元左右的水平。
另一方面,即使信贷增量回到了合理水平,但并不意味着信贷结构回到了合理水平。如果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的话,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融资困境。
也正因如此,信贷投放结构调整是下半年货币政策的重点。
从已经公布的各大商业银行年中分行行长会议确定的基调看,结构调整将是下半年工作重点,但这不会过于影响各家银行的放贷总量。
此前,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因而,信贷结构方面的微调,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会影响有活力的企业部门对资金的需求。
另外,上半年新增贷款已经达到了天量的7.37万亿,其中42%左右是中长期贷款,而随着投资项目的推进贷款会保持一定的惯性,否则将会出现烂尾工程,这也迫使信贷投放会保持一定的力度。
总之,7月份新增贷款的骤降其实只是一次“假摔”,不意味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终结,也不意味着中国经济会二次触底。市场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捕风捉影的演绎,来自己吓唬自己。
“央行不会采取规模控制的办法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不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直接调控的目标”,央行副行长苏宁近期的表态已经表明了货币政策的取向。
这也就是说,今后信贷投放仍将为“保增长”保驾护航。基于此,上市公司的经营以及业绩都将继续回升。认识到这一点,活跃在股市上的资金就不会撤离,股市流动性也就仍将继续充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