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
今年半年报显示,258家中小板公司中共有13家亏损,比重为5%。其中,第一名ST张铜、第二名中核钛白(5.81,-0.65,-10.06%,吧)均为央企,前者亏损9642万元,大股东高新集团系国资委直接管理的140多家央企之一,持有上市公司30%股权;后者亏损7744万元,大股东信达资产直属财政部,持股40.25%;再加上第六名黔源电力(6.73,-0.11,-1.61%,吧)(亏2413万元,大股东华电集团持股13.3%,二股东国投电力(8.08,0.03,0.37%,吧)持股12.9%),三家央企合计亏损1.98亿元,占到13家中小板公司亏损总额3.81亿元的52%。不仅如此,ST张铜还是中小板设立以来第一家戴帽企业。
三季报的形势恐更严峻。目前中小板有10家公司预亏,这三家央企又赫然在列。其中中核钛白预计净利润下降47-51倍,按其去年三季报盈利340万元测算,亏损额当在1.6亿-1.7亿元,如此看,央企亏损额的比例还会上升。
除三家央企外,半年报亏损的还有6家国资控股企业,分别是:飞亚股份(5.22,-0.58,-10.00%,吧)(安徽国资控股)、湘潭电化(5.39,-0.27,-4.77%,吧)(湘潭国资控股)、江山化工(4.48,-0.04,-0.88%,吧)(浙江投资集团控股)、安纳达(铜陵国资控股)、粤传媒(5.39,-0.31,-5.44%,吧)(广州国资控股)和罗平锌电(云南罗平县国资控股)。即13家中小板亏损企业中,国资控股高达9家,比例为69%;众所周知,中小板民企比重达70%-80%之多,以民企为主的中小板,亏损企业竟然集中在国企,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小板中的亏损央企多系“收编部队”。位于江苏张家港市郊的ST张铜,其主要资产不过是乡镇企业张铜集团,后被央企中国高新收编,并让后者占55%股权,自己甘居老二。上市前不久,张铜集团又将股权分别转让给了镇资产经营公司以及公司总经理郭照相等高管。而实力偏弱的高新集团之所以要收编张铜,则是为了做大的需要,因为按照国资委规定,不进入行业前三名势将被他人兼并。ST张铜真正掌实权的始终是郭照相家族,中国高新充其量只不过是个财务投资者。这就为该公司违规期货投机、高管利益输送、公司治理极为混乱等诸多问题埋下了伏笔。
至于中核钛白,更是一家债转股企业,大股东信达资产原是这家企业的债权人,靠了资产管理公司所享有的股票承销和保荐的特权,才得以包装上市。真正的主发起人中核404总公司(第三大股东)仅仅以资产折股1366.3万股,占7.19%股权。试想,以7.19%资产担负起100%重任,又碰上宏观调控,不倒下才怪呢。
回想起来,有着央企的头衔,上述两家公司IPO筹资也远比其他企业要多。中小板公司发股多为一、两千万股,占总股本的25%,可ST张铜却发行9000万股,中核钛白发行6000万股,除了宁波银行(6.36,-0.12,-1.85%,吧)等少数企业外,这两家公司新股发行规模也算是中小板里数一数二的了。
由中小板亏损央企独占鳌头,不由联想起10多年前股票发行还实行额度制的时候,那时候所有“条条”都有额度,于是一些地方小企业就找到一些与实体经济不着边、却拥有发股额度的部级单位,让它们成为大股东或发起人,事实最后证明,诸如此类的挂靠或收编的几乎没有一家好企业。但愿以成长性著称的中小板不要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