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10时,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招待会,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问题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请问周行长,五年来,货币政策经历了稳健、适度从紧再到从紧的转变,但当前宏观经济中依然存在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请问如何评价这五年来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效果?另外,央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实行多久?
[周小川] 首先回顾一下五年的货币政策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要求货币政策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这五年情况看,货币政策在科学性和前瞻性方面有不少的进步。举个例子,2003年,特别是从人代会以后,2003年正好是发生“非典”的时候,公众都会有一种情绪,担心会不会“非典”把经济拖下去。但从那时候,国务院、央行和国家主管部门就开始研究中国双顺差问题,即资本项目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需要有货币政策及时作出响应。同时在那种情况下,开始设计和推行一系列回收流动性或者调控流动性的措施。现在想起来,我们现在执行的措施基本上都是2003年设计并开始试行的。所以说明还是非常注意科学性和前瞻性的。
大家还记得2003年的6月份,那时候“非典”还没有结束,央行就推出了调控房地产信贷,使房地产信贷,包括开发商信贷和消费信贷方面规范化,防止房地产过热。再有,货币政策需要在措施、时机和力度上进行考虑,同时还要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配合。总的来讲,这方面我觉得做的不错。正如马凯主任所说,经济整体在这五年做到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这也说明货币政策是起到了不错的作用。
我补充一点,宏观调控一方面取得了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国特点来看,中国GDP中储蓄率比较高,储蓄率高就是银行体系可流动的钱比较多,这样就有推动投资的基础。本来大家也希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有足够的钱在后面支撑。所以经济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流动性偏多、投资热情偏大的过程,所以要不断调整它。但调整过程中也不能压得太狠,如果把流动性压为零,把投资热情全部压掉了,也不太好。所以要不断的调控这种热情,跟踪这种变化,但力度要合适,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平稳稳健增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我认为目前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挑战是不断出现的,有很多新的挑战,比如说物价上涨过快、国际有次贷危机的冲击,有很多不确定性还在等着我们,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事情要学习。我认为这五年的调整,从货币政策来讲,还有两个特点。第一,特别看中或者倚重于改革开放。本身宏观调控体系就是处在改革过程中,在改革中逐渐形成合理的宏观调控体系。再有,宏观调控体系必须依靠微观机制,也就是微观的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他们必须是健康的、行为合理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正确响应宏观调控的效果。因此,微观机制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有一个好的监管机制。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监会,强化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同时在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方面也都得到了加强,外汇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加强。因此,要依靠改革开放来实现对宏观调控的支撑,打下好的基础。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上面政策一动以后,是不是能够顺顺当当的传导到金融机构,传导到各类企业和个人,这也需要不断改进,需要与时俱进,适合经济的情况,应对新的挑战。在这方面,应该说也做了不少事情。举个例子,在各方面努力下,中国以前从不实行资本充足率监管,到现在实行了比较严格有效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这种比例的控制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从这些方面来看,五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还不够用,今后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新的不确定性,我们还要不断研究分析,跟踪形势的变化,争取应对新的挑战,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