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建设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2-11-22 15:15:00  |  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向春玲  |  责任编辑:王振红

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建设新局面——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13个专题中,通过对社会建设问题中的公共卫生、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体育事业五个方面的论述,深刻阐述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问题,对于新阶段加强社会建设、拓展社会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深刻变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这需要我们在社会建设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共建共治共享开创社会建设新局面。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

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在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高质量就业、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健全的社会保障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这些新变化,我们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一)在就业方面,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首先,要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其次,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再次,在信息化、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影响下,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

(二)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制度覆盖面;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正积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面对新形势,我国正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同时,在医疗保障方面,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聚焦于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和新市民,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三)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第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第二,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第三,健全重大疫情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救治体系,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把我国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和能力提升到新水平。

(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大指出,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通过生育政策的改革,改善人口老龄化结构,保持适度人口总量和劳动力规模,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党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即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就要把基层党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维护好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首先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贴心的服务。其次,加强有限型政府建设,动员基层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治理的活力。再次,加强法治型政府建设,用法律和制度对社会其他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最后,加快数字型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补充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不足,更好地服务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在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党和政府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在保证党的政治引领前提下,提升协同共治的能力。

(四)引导公众参与,激发社会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其关键是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事务中,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畅通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各种渠道,真正实现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三、实现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积极完善智慧治理,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方式正在从行政性单一化管理向党领导下的基层多元共治方式转变,从以往硬性治理方式向柔性化治理方式转变,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现代精细化治理方式转变,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首先,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基层自治机制,优化基层组织服务格局。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要强化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从制度上程序上夯实人民群众在基层自治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推进基层法治和德治建设。德治和法治历来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道德是人的行为价值取向,法律是人的行为底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的秩序。基层治理要以法治作为保障,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法治素养,引导群众依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确保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基层治理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当中。为此,要健全基层道德评议机制,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物质文明提高的基础上,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提高基层的社会文明程度。再次,加强基层智慧治理。中央提出智能化治理和加强基层智慧治理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基层治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深度融合,实现基层的系统化治理、精细化治理、高效化治理和主动性治理。在物质层面要依托新基建大投入的契机,加大对基层投资支持的力度,解决好智慧治理“硬件现代化”的问题。在制度层面,要把基层治理各层级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横向上,打破以往信息之间的壁垒,推动多网融合、多格合一,实现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纵向上,推动各地政务服务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同时,基层干部要树立智能化、信息化治理的思维和理念,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主动适应信息化治理的时代要求。

作者向春玲,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