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专题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学习这部分专题的五篇著作,我们深深感受到“人民”的重量与“人民”的位置,再次深切体会到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幸福映照初心如磐,民族复兴折射使命在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始终是党和政府的深深牵挂,是各项政策的出台原点。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一直高扬的政治追求。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所形塑和践行的最根本价值观。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解决衣、食、住等生存资料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者和创造者,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创新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在创造物质成果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凝结了大量智慧。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切社会变革都是为了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和愿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因此,人民群众能够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中去,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变革的面越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越高,社会变革就越彻底、越深刻、越顺利。任何社会变革,离开人民群众的参与,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我们党的理论始终是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取得众多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不断造福人民
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从目标来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前我们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人民群众在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后,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好的生态文明、更高的精神文明,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建设工作,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当前中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目标就是要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种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共产党在抗疫过程中始终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当前,我们越是深入前人未曾涉足的改革无人区,越是改革难度更高、情况更复杂,越是需要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上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生机勃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事业。”依靠人民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各领域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例如,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发动人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疫情防控最坚实的人民防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和风险挑战面前,广大人民群众总是同心同德、齐心协力、顽强奋战,作出很大的贡献。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胜利都是人民的胜利!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同时,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短板和弱项,这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坚持人民至上,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广泛地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应对当前的挑战,共同克服当前的困难,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如何把群众组织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人民代表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政协委员要更好联系和服务好所在界别的群众,农村的致富带头人要更加积极发挥好先富带后富的作用。总之,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不断创新联系群众的各种方式,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我们工作成效由人民来检验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治国理政的成效谁说了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来检验。就是说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中国梦,同时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应有的权利。所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意味着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着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说,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站在群众的立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真正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这需要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制定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针政策和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有关部门要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把顶层设计和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制定出贴近基层实际、反映群众呼声、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的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满意。在“十四五”规划发展新阶段,要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事业上取得新的进展,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针对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不断增长,需要我们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服务,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让社会更加安定有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与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众多历史性的成就,党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牢固站稳人民立场,针对人民群众痛恨的腐败行为和“四风”问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地反对和惩治腐败,坚持不懈地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发生因脱离群众而失去群众的现象。我们党顺应民心、回应群众诉求整治腐败,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打江山,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富起来、要实现中国强起来目标,是顺应人民群众的美好心愿。当前,我们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后,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更好的生态文明、更高的精神文明。在现代化发展新阶段,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只要我们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继续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人民就会铁心跟党走,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长盛不衰。
【作者向春玲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