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弥补工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间的“剪刀差”

2010年08月13日10:0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工资收入 劳动生产率 劳动 生产率 工资 收入 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 标准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工资增长与劳动效率增长不同步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要从失衡走向平衡,本质上就是要弥合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工资收入增长之间的差距。刘易斯拐点的临近预示着工资收入增长的转折,中国未来几年将面对低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局面,从而形成中国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

一、 中国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下的低工资现状

中国的宏观收入格局与中国的发展战略与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中国经济在进入起飞阶段后,劳动者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归属于资本的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赢余两项占比的比重逐渐上升,归属于政府部门的生产税净额比重也基本不变。这与起飞阶段经济增长的投资型经济特征是一致的。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不仅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也阻碍了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步伐,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形成全社会低工资的状况。

1、宏观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者报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低

初次分配包括资本所得、政府所得和劳动所得等三个部分。在当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较强的政府控制力需要政府税收比的高比重;而当前企业的高利润是源于很多企业的垄断利润。中国产业呈现出超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

数据显示1993~1999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致在55%的水平,2000年之后出现下降,到2004年下降到47%,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39.74%。与此相反的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10.3%开始稳步提高,2004年达到16.5%,2007年进一步上升到20.8%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可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我们不仅低于所有发达国家,并且低于同处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致在65%~80%的水平。

2、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劳动者报酬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远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我国劳动者报酬增长率在1997年以前和GDP增长率保持大致相等的水平,之后前者小于后者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尤其到2004年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8.9%。尽管2005年和2006年,劳动者报酬增长率超过GDP的增长率,差额为8.37%和4.73%,但并没有维持这种趋势,2007年又出现劳动报酬落后GDP增长率1.01%的情况。从财政收入增长状况看, 1996年开始财政收入增长率一直高于劳动者报酬增长率,在2001年、2004年两者的差额分别高达15.4%和12.8%。2007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更是高达32.4%,2008年和2009年也分别达到19.5%和11.7%。

3、工资增长的速度远低于劳动生产率上升的速度

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技术创新、人才与资本密集,过去十年我国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也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在1994年至2008年的年增速达20.8%,而同期制造业的工资年涨幅为13.2%。通过对制造业工资水平和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大多数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还是很低的,劳动力价格还有上升空间。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英国的1/16,但雇员工资仅相当于其1/24;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1/15,但工资水平为其1/20;劳动产生率相当于日本的1/16,但工资水平为1/19。较之于新兴国家,我国的劳动率相当于韩国的1/4,而工资水平为其1/9。较之于同属“金砖四国”的印度,我国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印度的3倍,但工资水平是其2倍多一些。另外,根据2008年日本通商白皮书发表的数据显示,亚洲国家和地区平均劳动力成本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为4%,而中国为3.5%。

以制造业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为例,根据高盛估算,制造业平均每年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为16%,基本超过了2001年至2009年的平均工资增速。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呈总体下降走势。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为实际单位产出所支付的劳动力成本要低于2001年水平。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