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光
记者:企业公民的概念进入中国后,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调整,如商业道德周刊经常使用的七个相关受益人群体哪些比较重要,哪些不太适合当前的国情?
康晓光:这些概念中很多东西是共通的,如劳工权利、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像SA8000的很多内容应该当作基本的社会理想和社会道义。至于企业公民这个概念,各国的文化背景有差异,发展阶段也不同,因而在执行方面会松紧严疏不同,但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是可以通用的。
其实讲到企业公民、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指企业的老板、大股东,或通俗一些就是指有钱人的责任,因为企业的员工或小股东的决策权很小。这些人是社会中受益最大的人群,从社会拿到的份额很大,因此也应该对社会做出更多的回馈,应该比其他人群多做一些事情来改善社会环境。当然目前阶段要求他们做好的企业公民有些要求太高,事实上企业的经营不对社会有害就不错,在这些企业中,聪明一些的是进行可持续的掠夺,比较愚蠢的是一次掠夺光不计后果。很多企业都是后者。
现在企业公民虽然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做一个慈善排行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树立一个榜样,引导企业家向善,鼓励他们更多的从事到慈善公益领域中。这个榜也可以让他们没有借口,以慈善组织有黑幕就不进行捐赠,因为别人的捐赠额还是很大的。我们从事第三部门的没有惩恶的能力,扬善还是可以的,我们的社会责任也尽到了。
记者:慈善捐赠应该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如何看待企业的创新和策略性捐赠,以及跨国公司在慈善捐赠方面的策略和经验。
康晓光:跨国公司在公益方面做的很好,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甚至卡耐基,还有一些香港企业做的都很成功。他们进行捐赠是有目的的,同时改善了公共关系,做了软广告,对内是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进行员工激励的手段。他们在这方面是成熟的,也是功利的。但这些行为客观上对社会有非常大的贡献。国内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应该多学习跨国公司的经验,这些东西学起来也不难,是广义的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目前来看,除了你们,还有两家基金会也在做类似的评选,这表明慈善捐赠已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这样就会产生压力使企业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