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简介

发布时间:2007-07-02 15:09:59  |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振红
关键词:林毅夫

林毅夫:从台湾归来的经济学家

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52年10月出生于台湾宜兰。历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等职;并出任过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规划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成员、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等;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政协委员。

曾是台湾上尉军官

林毅夫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在献身经济学之前,他曾是台湾的一名上尉军官。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林毅夫设法回到祖国大陆,在北京大学攻读完经济学硕士之后,赴美留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80年代末,他携妻将雏再次回到祖国内地,开始了漫长的中国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带着中国经济案例走上了世界讲坛。

1979年5月16日夜,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长林正义看了一眼对面福建厦门的海岸,跳进了海水中。那一夜,金门全岛紧急大搜索,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

搜索结果毫无收获,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人间蒸发”了。

林正义冒死从金门泅渡,成功地登上了大陆,并改名为“林毅夫”。“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要追求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在祖国大陆以经济学家的身份成名后,他从早到晚埋头钻研学问,不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甚至连他台湾出生的背景,似乎都很少有人知道。2002年5月9日,他的父亲林火树去世,林毅夫希望返台奔丧被台方拒绝,为此在海内外华人圈中引起了极大震动。于是,他个人尘封的历史也被解开了。

到祖国大陆后,林毅夫选择到北京大学学习经济学。他刻苦钻研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并开始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进行思考。

林毅夫出生在台湾东北部一个民风淳朴的小县城——宜兰市。谈到自己结缘北大的情怀时,林毅夫说:“第一次听到北京大学的名字是什么时候,是小学四五年级上历史课的时候吧!在我的心灵中,北大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学府。

念初中时,学校有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地理老师杨先生,把枯燥的地理课上得津津有味,在干巴的地理名词间穿插着许多历史典故,他的课让林毅夫了解到许多京城旧闻、北大轶事,从而产生了对风云于“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的无比崇敬。

“我1971年考进台湾大学,台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活跃,一进校没有多久,全校班代表联谊会主席的竞选把整个校园搞得热火朝天。”林毅夫说,3位候选人中叫得最响的一个口号是“继承北大传统,发扬北大精神”。

1979年,林毅夫终于进了神往已久的北京大学。燕园3年,正值改革的春风吹起。当时,国门初开,身处中国文化中心的北大学子,充满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祖国复兴的强烈愿望,和对各种新思想新学说的迫切求知欲。林毅夫从周围的老师、同学身上,深深地受到了北大传统和精神的感召。

诺奖得主的关门弟子

“作为一名中国人,要为国家作出贡献,必须去大陆。”面对香港《亚洲周刊》等杂志的采访,林毅夫曾道出了投奔大陆的动机。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以及芝加哥大学前副校长、经济系主任盖尔·D·约翰逊,这两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应复旦大学之邀到中国访问,临回美国前舒尔茨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林毅夫受学校指派担任舒尔茨教授演讲的翻译工作,不但出色完成了任务,他的才气也给舒尔茨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舒尔茨教授回国后即给北京大学经济系和林毅夫本人写信,盛情邀请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于是,1982年,林毅夫在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来到了芝加哥大学。当时舒尔茨教授已经退休10年,未再带博士生,林毅夫入学后,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为关门弟子。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在美国留学期间,林毅夫与留在台湾的妻子实现了团聚。

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林毅夫到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做了一年博士后研究工作。1987年,他成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从西方学成归来的经济学家。当时的中国大陆和美国相比,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差。

然而,与毅然从台湾到大陆一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再次支配了他的行动,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效力。

回国后,林毅夫先后担任过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和增长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部副部长。在回国的这些年里,他孜孜不倦,勤奋创造,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分析工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1994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宣告成立,林毅夫为中心主任。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是动员国内外社会资源,聚集一批受过现代经济学良好训练的中青年经济学者,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为当代经济学研究作出贡献。

“比较优势”经济观

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海归”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推动者之一,是用西方主流经济学规范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学的较为成功的学者之一。在他的影响和示范下,有一大批类似的、带有民间性质和“海归”派色彩的研究机构建立了起来。在经济学研究方面,林毅夫主张研究对象的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在国内极力倡导一种新的风气,努力推进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在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学“现代化”方面,林毅夫提出一是强调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规范化和一致化,二是强调用实证方法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林毅夫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作出了严谨的经济学模型。他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是否能够成功,在于它是否能够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中国25年改革开放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就是成功地利用了中国劳动力相对价格较低的比较优势,逐步占领了纺织服装、轻工产品、家用电器等国际市场,快速积累资金,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按照这个理论,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后发优势”:充分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用较低的成本引进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变迁,加速资本积累,提高人均拥有资本,从而提升中国的资源禀赋,实现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的升级。林毅夫预测,如果中国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拥有和平稳定发展机会的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实力会越来越强。作者:吴志菲

 
<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