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在绿水青山中续写东西协作“山海情”

2025-06-10 09: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春光正好,走进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地坪熊猫茶寨,白茶、绿茶,层层叠叠。一个个茶园基地,一株株茶树,见证着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干部群众的深情厚谊,承载着青川县百姓“茶叶采起来、日子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的美好憧憬。

熊猫家园、清秀之川,位于川陕甘结合部的青川县,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充足,森林覆盖率高达74.01%,雨量充沛,高山云雾缭绕,负氧离子每立方米2.5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青青白茶苗,浓浓“山海情”。有着30多年种白茶历史的安吉人,以白茶为业、靠白茶发家,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今天的青川县,无论是木鱼镇红旗社区的白茶基地,还是地坪熊猫茶寨、沙州镇青坪村白茶园,一垄垄的茶树、一排排的茶厢,都与千里之外的安吉县黄杜村紧紧联系在一起。

“白叶一号”,是安吉白茶里最优质的品种,也是安吉县黄杜村的致富“金叶子”。

如今,一片安吉白茶,飞越山川湖海,在湘川黔三省五县落地生根,续写“东部帮西部,先富带后富”的白茶佳话。

“三分栽,七分管。”白茶对降雨、积温、土质、海拔均有一定要求。青川和安吉气候、土壤环境不同,如何防止“水土不服”?

为让“远嫁”而来的“扶贫茶”种得活、长得好、产出高、效益佳,在安吉和青川的共同努力下,青川县摸索出“白叶一号”种植和管护的“5+7”栽培技术体系,即新建基地要“选好地、改好土、开好沟、配好水、栽好苗”,茶园管护要“重改土、促开沟、强采摘、精修剪、勤施肥、控杂草、防病虫”,保证茶苗种活、管好。

种好茶离不开科技与产业的融合。集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于一体的“青川茶智”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布设气象观测站、土壤墒情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土壤氮磷钾等10类生产数据,助推数字茶园建设,已建成数字化茶园2467亩。当地在实践中总结出“先培土、去乱石、施底肥、土打细”的“白叶一号”管护“三字经”。

从45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落户至今,青川陆续建成“白叶一号”标准化种植基地7075亩,其中5318亩茶园全面投产,覆盖6个乡镇14个村社,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据测算,2028年“白叶一号”全面进入丰产期后,青川白茶年鲜叶产量可达70万斤、产值2.8亿元,带动户均年增收突破9000元。

一垄垄茶树孕育着发展的希望,培育拓展着新的生态产业,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升级为“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东西部协作新范式。

青川县向绿而行、依绿而兴,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含绿量”不断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含金量”。

借助跨越千里的茶苗,安吉将白茶的产业发展、品牌推广、茶旅多业推进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带到青川,带动青川走“茶旅结合”之路。

青川县充分挖掘熊猫文化、贡茶文化、木牍文化等资源,推出“旅游+茶”“体育+文化”等文旅体验,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茶产业特色优势,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