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让“退役”动力电池更好发挥“余热”

2025-04-09 08:4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充分回收利用,不仅可减轻环境压力,还有利于保障资源安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

一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后,还有多少利用价值?当电池容量剩余50%到80%时,虽无法支撑汽车续航,但可进行梯次利用,在三轮车、农业机械、路灯等能量密度没那么高的应用场景再次发光发热。当电池容量衰减到40%以下时,还能经过拆解,提取出锂、镍、钴等金属材料,循环再造新电池。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据预测,今年退役量将达82万吨,自2028年起,将超过400万吨,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既蕴含丰富的金属材料,又含有不少有害物质,推动退役动力电池充分回收利用,不仅可减轻环境压力,还有利于保障资源安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结合行业新形势,提高相关技术要求。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方案,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作出具体部署。下一步,应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

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健全行业秩序。

当前,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庞大,但回收规范性有所不足。一来,市场准入门槛较低,退役电池被一些缺少资质和规范设备的“小作坊”买走,未能流入正规渠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二来,动力电池来源复杂,汽车4S店、二手车市场、修理厂的报废车等渠道的电池都会进入流通环节,出了问题难以溯源。有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针对这些情况,一些企业已经采用给动力电池加装“数字身份证”的方法,通过二维码等数据载体,让每块电池都有“档案”,进而实现了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这些做法值得推广。同时,有关方面也要严厉打击“作坊式”回收拆解,依法依规查处非法回收拆解退役动力电池等行为。

另一方面,健全标准,让回收利用技术更成熟。

如何提升电池回收自动化水平?如何提高金属回收率?如何降低成本?动力电池从退役到再生,有不少文章可做。以电池回收自动化为例,一块电池包有数百颗螺丝和大量电子元器件。不同厂商的电池规格、材料差异大,缺少统一的标准,使得拆解工艺复杂、设备适配性受限,难以实现自动化、规模化的回收拆解。

面对技术难题,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在电池设计早期就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其回收利用的需求,建立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统一标准化体系。再者,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提升回收利用的效率和精准度。在这方面,不少企业已作出积极探索。像格林美公司研发出智能柔性拆解技术,机器人可通过图像识别学习电池包结构,经大数据训练后,对不同型号和规格的电池包进行自动化拆解。更精准、更智能,退役动力电池的潜藏价值将得到更好发掘。

随着技术能力提升、标准规范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水平将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发展绿色转型增添动力。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