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建好无废城市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精准施策建好无废城市

2025-03-25 08: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眼下,不少地区通过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建设“无废城市”,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新模式,“无废城市”建设是要通过推动城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等,着力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置无害化。我国是世界上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利于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管理长效体制机制,为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提供有力抓手;有利于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正加速提质,如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9个省份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上海率先颁布“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各地积极提升“无废城市”建设要素保障能力,如苏州市指导金融机构发放“无废城市”项目贷款,温州市印发多个“无废细胞”建设奖励办法,持续健全市场体系;兰州、天津、佛山等地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这些探索实践为全国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生产消费结构性变化等趋势,我国固体废物等处置压力依然较大,每年新增固体废物高达100亿吨,治理任务重、难度高。“无废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从多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固体废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加强系统性顶层设计。统筹好美丽中国建设、经济社会转型、污染治理、“双碳”目标等要求,制定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原则,基于城市经济社会所处阶段、产业结构特征、资源禀赋等条件差异制定“无废城市”建设路径和配套措施,形成稳步推进的长效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对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强化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要求,明确相关主体法律责任、义务和奖惩机制,充分考虑多源废物协同处理等。修订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制度,逐步将指导性、鼓励性要求过渡为明确性、强制性要求。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等全周期各环节的标准制定和修订,解决标准间矛盾、衔接不上等问题。

完善市场激励机制。综合应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引导更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与碳市场、地方碳普惠市场有效衔接,通过固体废物处理减污降碳协同作用,推动相关项目价值转化。研究建立奖励机制,对“无废城市”建设有突出表现的企业、项目进行表彰、奖励。

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强化关键技术突破,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技术、大宗工业固体废物高值化利用技术、跨产业多源固体废物协同利用技术等技术创新。重视固体废物处理领域技术侵权行为多发的现象,联合校、企、研多方力量建立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强化国内外合作。加强国内城市间、区域间合作,探索共建规范标准、共享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共建联防联控机制等合作方式,构建共建共治格局。加强与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推动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标准、模式互联互通。

(作者田 磊 李伟起 分别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