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从小处着手 让生态环保纪录片深入人心——专访纪录片导演龚志华

2024-12-23 13:20

来源:中国环境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纪录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荧幕上,热度口碑双收,甚至已成为一个单独的纪录片分类。那这里面有哪些底层逻辑,又有什么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为此,记者采访了有着十余年从业经验的生态环保纪录片导演龚志华。

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讲好故事?

2024年,多部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纪录片出现在荧幕,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当中,有一部纪录片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生态文明启示录(第三季)》,这是2021年度财政部、中宣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承担着论述生态文明的进化过程和深层逻辑的重任。

这部历时两年多摄制完成的三集纪录片,于今年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正式在电视上首播,并在多个主流视频网络平台展播,引发生态环保领域从业人员和观众的热议。光明网评价道: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还深入探讨了生态文明与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以及颇高的艺术品位与审美价值。

那面对宏大的题材,纪录片主创人员在整个摄制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和特别感悟呢?“说实话,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纪录片时,光是听到它的名称,我就觉得很难找到入手点。”初见龚志华导演,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满活力,面对记者的提问,他面带自嘲的笑容回答道。

根据纪录片《生态文明启示录(第三季)》的创造大纲,是要以人文和发展的脉络诠释生态文明不断进化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启示。人类文明包罗万象,如何在短短的3集共105分钟的时间内论述清楚,还要走进观众的内心,引起大家共鸣,这个挑战着实不小。

经过几次专家研讨会之后,龚志华开始有了思路:“十多年的生态环保纪录片的制作经验告诉我,这个题材对于公众来说,始终是有些距离的,在相关宣传片和纪录片的前期规划中,很容易产生宏大叙事的冲动。当然,对于专题片或政论片来说,宏大叙事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我始终觉得,从小处入手,更易深入人心,这是我执导纪录片的特点,或许这也是纪录片出品方找我的原因之一。”

如何从小处入手说透大话题?

龚志华从2009年开始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2012年开始接触生态环境保护纪录片,到2014年有机会作为撰稿人和导演,为知名国际生态环保机构拍摄纪录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业界知名纪录片导演。

“经过梳理各方意见,我们主创团队很快就确立了创作的基本手法,那就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从而带给人们共鸣与启迪。”龚志华说。

正如导演所述,看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每一个被记录的人物都有血有肉,他们展示在观众面前的,不光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所做出的业绩,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

以纪录片第一集《生态的价值》中的开篇故事为例,浙江省杭州市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章叔岩,为了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梅花鹿,拿出了家庭所有积蓄用于购买摄影器材而致生活清贫,更要克服一直拍摄失败所带来的身心俱疲,但他凭借着对大自然的喜爱,30年始终坚持行走在山水之间,用手中的相机完美记录下那些可爱的生灵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无限希望,并通过一次次地进到校园向小朋友们分享他的故事和思考,让更多的人和他一样,得到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的启示。

“纪录片最核心的理念是真实,而真实的人生一定是充满荆棘的,他所取得的成绩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这里面的故事,往往最能展现真实,也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龚志华表示,作为纪录片导演,功力就体现在挖掘这种真实故事的能力。首先,需要发自内心地去体会拍摄对象的生活际遇和所思所想,与之共振,这样才有可能拍出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片子。

挖掘拍摄对象的真实想法,是纪录片导演最难的工作之一,因为面对镜头大多数人都会产生紧张感,而如何得到被拍摄对象的信任,决定了纪录片最终的出彩程度,这一点,在他2019年完成的一部纪录片中,同样能得到印证。

纪录片《气候大会之旅:缘起》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出品,是国内首部讲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历史进程和中国民间机构参与气候治理的纪录片,此片同样是时间跨度大,议题宏大且盘根错节。拍摄过程中,龚志华同样采取小故事反映大背景的叙事结构,选取了长期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各界领袖,包括企业家王石、中国极地探险的青年领袖温旭、本土NGO组织的青年领袖郑晓雯、中国优秀的气候变化传播与治理研究者王彬彬等,以气候大会为背景串联他们所开展的气候行动,通过他们的讲述和个人故事,让观众重温他们的心路历程,学习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并做好应对。

“可喜的是,在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和观众认可这种以小见大的纪录片表达方式。”谈及生态环保纪录片的创新,龚志华诚说道,一路走来,他十分幸运。因为从小喜欢写文章,也认识到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所以他从一名电子工程师转行到做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正是这个过程,他逐渐认识到写作就是讲好故事打动读者,这也为他今后的纪录片拍摄做下了铺垫。

从2014年执导的第一部纪录片《气候家园》开始,龚志华先后为多个国内国际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机构和部门制作纪录片,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绿色经济东营示范区纪录片《一路向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城市水源地保护纪录片《我水源地》、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出品的纪录片《版纳那条江》……这些纪录片,同样得益于从小处着手的创作手法,获得了业界赞誉和观众好评。

“极端天气变得更加频繁,让人们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空气、水和土地污染影响健康,让人们开始关注环境污染治理;地球生态资源的日渐匮乏,让人们开始关注生物多样性问题。然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我们更应该走在损害发生之前,这应该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龚志华表示,作为纪录片从业者,接下来会思考如何让影片真正走进人们心灵深处,让人们得到一些启示,并付诸行动。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光荣。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