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2024-12-17 16:11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3年,山西吕梁首次实现9条河流15个国考断面100%优良水质,内蒙古包头4条主要入黄支流首次全部消灭劣Ⅴ类水质,黄河干流连续2年水质全线Ⅱ类。”近日,在甘肃兰州举办的“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活动”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说,通过系统科技创新、协同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9省区。黄河流域以仅占全国2%的水资源,支撑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

从“切块式”走向“协同式”

李海生说,黄河沙多水少、“体弱多病”,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为治理黄河,我国打造了“增容—减污—降碳”体系,其中包括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减污降碳协同等4大技术领域,生态系统监测评价、重点污染源治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9大技术系统;研发了水生态完整性诊断、上游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能力评估等100余项关键技术。

李海生认为,黄河治理的范式要从“切块式、片段化”向“协同式、整体性”转变。“我们探索建立‘1+X’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开展多部门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兵团’协同攻关。”李海生说,在生态环境部的领导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汇集了135家优势单位、2400余名科技工作者,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近一年来,中心组织相关领域专家1000余人次,从黄河源到入海口,走遍沿黄9省区,搭建黄河生态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汇聚5.5亿条数据,建立黄河流域“一张图”。

“我们实施‘一市一策’‘一河一策’,对症下药,支撑沿黄地区水体消劣、排污口整治、水环境风险防控等攻坚战重点工作,形成全链条水质保障技术模式,支撑20条水体消劣达标和水质提升。”李海生说。

从“治理”走向“智理”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正在从‘治理’向‘智理’转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承志说,我国已初步构建黄河流域水环境大数据模型,建立了气象、水文、空间信息和水质的响应关系;针对汾河、渭河重点断面构建的模型,单站点短期预测准确性均在70%以上。

“智理”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甘肃省为例,甘肃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数据显示,甘肃积极构建全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立环境空气质量、噪声、水质自动监测站218个,设置声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监测断面或点位3764个,形成了“自动+人工”监测与“水、气、土、声”主要环境要素全覆盖型流域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截至2023年底,黄河流域甘肃段4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68%,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8年达到Ⅱ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说,虽然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黄河流域高耗水的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仍存在突出短板,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任重道远,还需投入更多资金和力量,以科技创新协同推进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