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系统治理绘就沂蒙山水新画卷

2024-09-26 09:06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盛夏,沂蒙山区域绿树成荫,泉水潺潺。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观光打卡。沂蒙山区域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北连华北平原,南接江淮平原,蒙山山系与沂河流域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地貌风光。

曾经,随着沂蒙山区域的快速发展,当地出现了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矿区土地损毁以及河流径流量不足等生态问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2021年,山东省临沂市在沂蒙山区域启动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工程涉及临沂市10个县区,总投资达54.94亿元。在山水工程的助力下,八百里沂蒙大地重现绿水青山,呈现出一幅“林葱水净,峰险崮奇,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的壮丽画卷。

整体谋划 科学施策

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2016年,《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印发,拉开了山水工程的序幕。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元鹏说,山水工程旨在摒弃过去各自为政,即“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的治理方式,转向以系统思维统筹各类生态要素,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沂蒙山区域,系统修复思维贯穿生态治理的各个环节,当地生态面貌为之一新。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赵晓晖表示,沂蒙山区域“一盘棋”谋划53个工程项目,使区域生态本底得到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步提升。

沂河全长574公里,流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自北向南贯穿临沂市,被临沂人民誉为“母亲河”。人依水居,水依城生。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沂蒙山区域却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之一,长期面临水源涵养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问题。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沂蒙山区域山水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庞西祥介绍,为了根治生态问题,工程以沂河为主线,构建了“一河三区八单元”的总体治理格局。按照功能定位,上游实施污染灭源治理,提升植被覆盖率、涵养水土,确保源头水质安全;中游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留水固土;下游开展水质净化、河道环境整治等工程,确保跨界断面水质达标。

在具体实践中,沂蒙山区域创新了多种修复模式。其中,“田+水”模式将农田与水利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山+林”模式针对北方山体裸露问题,通过植被覆绿、荒山造林等措施提升绿化覆盖率;“山+田”模式通过客土、平整、绿化等修复措施,实现矿山与周边农田的和谐共生。

临沂市河东区引入沂河水灌溉低洼地,形成了30余公顷水田,以水沃田支撑农业生产规模化;临沂市王山峪村采用针叶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造林模式,新增造林面积83.4公顷;临沂市探沂镇将跑马岭废弃矿山治理与周边低效农田改造相结合,修复了耕地63公顷……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修复了临沂的受损生态,还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因地制宜 自然恢复

东汶河位于沂蒙山区域腹地,是沂河的重要支流,其流域内地貌以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这不仅使山上土壤日益浅薄、山下耕地质量下降,还引发了植被退化。”庞西祥表示,植被退化将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使生态系统功能衰退,形成恶性循环。

“过去大风一刮,村庄里满是风沙。”临沂市王山峪村林业站站长张昌勉站在林区山头,望着蓝天白云下郁郁葱葱的山林感慨,“如今,侧柏下还有野兔啃食的痕迹,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王山峪村位于东汶河上游。当地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基于自然系统条件的生态修复措施,力求减少人为干预,实现山上山下整体修复。

据了解,王山峪村林区内生态脆弱区造林工程总计完成1251亩,包括侧柏、黑松、楸树、乌桕、黄栌、五角枫等树种20万株,有效提升了植物多样性与公益林质量。为确保绿化成活率,王山峪村采用鱼鳞坑整地挖穴的方式,因地制宜进行种植。张昌勉介绍,鱼鳞坑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形成的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实现保水保土保肥。

庞西祥表示,王山峪村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0公顷,保护了山下农田,形成了林、田、水的要素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

沿着东汶河顺流而下,记者来到临沂市西高庄村。只见这里层层梯田环绕山头,片片林草覆盖坡洼。

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姜自华介绍,西高庄村坚持自然修复理念,摒弃传统浆砌石等做法,流域生态修复面积达600公顷。

在梯田改造方面,西高庄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了适合北方暖温带地区的生态干砌石和生态块作为材料,既节约了水泥和木材,又保证了改造效果。在沟道治理方面,西高庄村采用复式结构护坡,巧妙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与加固,以此稳定边坡表层、修复生态。在水源涵养方面,西高庄村采用雷诺护垫和内装乱石、卵石的格宾网护坡,有效增加了生态基流的入渗量,提升了水源涵养能力。

修复生态 田沃民富

自2021年启动沂蒙山区域山水工程项目以来,沂蒙山区域已累计完成44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超额完成目标。当地将生态修复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沂蒙山区域“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成功打造了“田沃民富”的乡村振兴样板。

曾经,西高庄村地块混乱,土地多为荒草地和低质农田,仅能种植地瓜等作物,亩均产值不超过200元。村民胡玉胜说,生态修复后,地块整齐、土壤肥沃,他们可以种植孙祖小米等特色农作物,亩均收入增长到了4000多元。记者了解到,西高庄村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还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由村民各自完成自家地块的干砌石田坎建设和土地整理。这样既提高了村民收入,又确保了工程质量。

在临沂市铜井镇,一处山顶人工生态绿洲正从荒芜废墟中逐渐崛起。这片绿洲位于铜井镇寨子水库北山废弃采石场。近年来,当地积极修复山体生态、恢复植被,致力于将其转化为集矿山文化博览、地质环境展示、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公园。庞西祥透露,未来,公园年销售收入预计可达1000万元,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约200人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沂蒙山区域山水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临沂经验”。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