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借光前行 绿富同兴

2024-09-13 08:56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日前,内蒙古科技厅遴选的14项防沙治沙技术攻关类“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公布,内蒙古(淮河能源)沙戈荒地区光伏治沙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推广创新联合体、内蒙古大学等15家揭榜单位成功揭榜“沙漠地区节水光伏产业和治沙协调优化技术示范”“科尔沁沙地林草植被近自然修复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维持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重大示范工程项目。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光伏治沙。202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光伏治沙行动实施方案》,细化任务,明确目标,助力绿富同兴。

林光互补打开治沙新局面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一片片蓝色的光伏发电板正在改变着乌兰布和沙漠的旧貌。记者发现,板下的黄沙已经开始变绿,沙生植物梭梭木长出了绿芽。

落地该项目区的生态公司负责人郑谦介绍,乌兰布和沙漠极度缺水,而连片的光伏组件能够吸收大量的阳光,减少板下沙地的蒸发量,使梭梭木、四翅滨藜等沙生灌木得以快速生长,从而起到有效防治风沙流动的作用。而作为中药材的肉苁蓉,恰好是梭梭木根部的“秘密伙伴”,这为当地的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可持续的资源基础。

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态治理模式“磴口模式”,结合了光伏发电和生态修复两大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目前,依托光伏治沙,有机种植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中草药材等90多家企业已经‘落户’乌兰布和沙漠。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沙漠只有5万多株小树,现在通过植绿治沙的面积已经超过210万亩,林光互补打开了磴口县治沙的新局面。”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说。

磴口县副县长韩瑞表示,借光治沙让磴口县有了更大的防沙治沙主动权,可以真正实现新能源和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到“十四五”末、“十五五”前期,磴口县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1400万千瓦,光伏治沙面积达到43万亩,全县沙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

为做好新能源和防沙治沙一体化推进工作,今年,内蒙古将2024—2030年新能源装机1.19亿千瓦时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151万亩的总体目标分解到了全区8个盟市。同时,有关部门还明确了林草种选择原则,良种使用率、当年成活率和三年保存率等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标准,提出一体化项目光伏组建最低点离地距离不低于1.8米,光伏电站组件转换效率大于22%,储能规模不低于项目装机容量的15%,储能时长2小时等光伏建设的具体要求,确保林光互补工作高效推进。

牧光结合打造富民好工程

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光伏项目建设现场,当地牧民乌力吉正在与技术工人一起放线打桩。他告诉记者:“光伏治沙治理了生态环境,也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在这里务工,一天收入200元,以后光伏板下有了牧草,牛羊也不愁吃了。”

该项目负责人李雷介绍,项目将光伏发电与沙地治理、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可发展板下经济作物种植2100亩,其中麻黄草1500亩、紫花苜蓿400亩、试验田200亩,优质牧草种植试验成功后,将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最终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收益。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荒漠化草原,通过北京经济开发区与当地合作建设的“牧光储”光伏发电场,每年可产出3.4亿度绿电。电厂技术人员关超介绍,项目采用“放牧+光伏+储能”模式,确保光伏电板与草场至少1.5米距离,既促进草场长势改善,又允许羊在板下自由活动,实现了发电与放牧的有效结合。

借光治沙已经成为内蒙古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必答题,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所指出:“我们的计划就是既要完成好‘三北’工程攻坚战这项重大的生态工程,又要让它成为发展工程、富民工程,既治了沙,又发了绿电,还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赢’。”

今年,内蒙古把防沙治沙和新能源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启动实施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全方位调动企业、农牧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数十家央企、国企和民企已参与其中,有力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实现绿富同兴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