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我国防沙治沙展现更多科技力量

2024-09-06 09:27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兰州6月18日电(记者张文静 程楠)在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唐进年正和团队成员一起,利用自主研制的网膜沙障铺设机固沙压沙。一大片沙丘在人力和机器的双重作用下,迅速“编织”出一张张可靠的“沙网”。

“通过机械化措施铺设半隐蔽式的网膜沙障要比人工铺设草方格的速度快得多,能够有效降低防沙治沙的工程成本。”对于网膜沙障铺设机器的工作效率,54岁的唐进年颇为满意,因为这是他和风沙“斗智斗勇”近30年的成果之一。

看着这些向沙漠更深处铺展开来的网膜沙障,唐进年说,这是他们固定流沙的第一步,相当于给沙丘围上了栅栏,等到来年春天,他们还会在板结的网格里种上沙生植物,以此形成“沙障+造林”的新型治沙技术模式,有效减缓沙尘的来袭。

唐进年介绍,目前,这一新装备已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推广应用,压沙效率是人工的4倍至6倍,大大节约了治沙成本。

在我国,沙丘上成片的草方格沙障在荒漠化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固沙技术被誉为“中国魔方”。如今,随着科技进步,更多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直接应用于沙漠治理,成为我国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支撑。

除了研发网膜沙障铺设机,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人员还发明了手扶式麦草沙障压沙机,研发了6种新型沙障材料和“粘土沙障+梭梭固沙造林技术”等40多项治沙关键技术、筛选出了30余种优良防风固沙植物,并在北方沙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类似区域风沙治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甘肃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程度重,治理任务艰巨,是我国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当地不断探索适用于不同环境下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成为荒漠化防治领域中成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记者了解到,科技助力“三北”工程林草机械装备演示活动近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园区举办。履带机器人挖坑机、压沙机、履带式沙障机等防沙治沙、林草灾害防治等先进机械装备展出后,引发关注。

唐进年表示,加强防沙治沙技术装备创新已成为研究人员共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涌现,为实现大面积快速治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些创新元素提升了工程治沙的精准度和机械化程度,实现了“固沙源、保民生”的目标,同时也为重大工程和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针对青藏铁路建设初期风沙危害严重,威胁铁路安全运营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屈建军研究员团队研发了椰子壳纤维固沙网、麻纤维固沙网等8项高寒区防沙新材料、新技术,在青藏铁路、敦格铁路等沿线推广应用,建立了青藏铁路风沙防治技术体系。

屈建军介绍,基于风沙灾害特征,他们还研发了适宜性防风阻沙栅栏体系及沙漠地表固化方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阿联酋迪拜太阳能电站工程中,有效降低了工程成本和项目风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绿进沙退、点沙成金”等鲜活案例在多地沙区不断上演。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

良好的生态蕴含着无穷的价值。唐进年、屈建军等研究人员表示,聚焦荒漠化防治重大科技需求,他们希望持续在防沙治沙工程机械化和智能化、植被恢复模式等方面继续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的进步。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