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解决方案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方向。随着2019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郑州、济南召开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更好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2022年10月,科学技术部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中提到,“通过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沿黄地区科技创新走廊构建,推动由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全域科学治理”,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对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支撑引领作用。黄河流域各省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过统筹区域之间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通水平,以及强化区域协同创新等多种措施,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考虑到黄河流域实际现状,各省份在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摸清黄河流域各省份科技创新底子、客观评价各省份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全面分析各省份在科技创新竞争力方面的差异和优劣,是保障黄河流域各省份以科技创新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急需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性评估与比较。
为此,本文构建了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和青海等9个省份(以下简称“沿黄九省区”)在科技创新竞争力总体水平和各维度表现得分进行了比较,以全面了解黄河流域各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演进趋势、相对水平与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力量,对科技创新竞争力进行的评估受到政府与学者们的共同关注。例如,国际上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欧洲创新记分牌》(GIS)与国内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国家创新力测度与国际比较:2006—2020年》、《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2023》等评价指标体系已从不同维度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竞争力进行测度。为对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在充分借鉴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流域获得竞争优势的现实特征,将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横向拆分为“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业条件-科技创新收益-科技创新影响”5个维度,以此实现对黄河流域各省份创新要素投入、产出能力、科技创业条件营造能力、科技创新活动转化为黄河流域产业收益与对社会影响能力的多维度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为保证不同区域水平之间的可比性,综合考虑了规模性指标与效率性指标,纵向上考虑“实力-效力”2类指标,将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拆分为“科技创新竞争实力”与“科技创新竞争效力”。其中,“科技创新竞争实力”表征了区域在规模指标上的表现,“科技创新竞争效力”表征了区域在效率指标上的表现,将总量性指标和均量性指标进行结合,使得不同规模的区域间比较更加公平合理。最终,本文采用多维创新指数的方式,在具体指标选取上综合考虑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与的操作性原则,从横向“5个维度”和纵向“实力-效力”2个层面,构建了由27个三级指标(表1)构成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1),实现了对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五横二纵”物理分解。本文中,横向视角下的“五维分解”,可以支撑黄河流域区域创新政策与战略的分类研究与差异化实施措施;纵向视角下的“二力分解”,兼顾规模指标和效率指标,加强了区域间比较的公平性。总体而言,该分析框架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维度全面审视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扩展了对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量化研究。
文章的数据集成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为数据源(附表1),利用2012—2021年沿黄九省区10年间的具体相关数据进行测度与分析。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演化趋势比较分析
沿黄九省区形成科技创新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的3个梯队,上游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显著落后
2012—2021年间,在沿黄九省区中,黄河流域上游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显著落后于中、下游省份。基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本文计算2012—2021年沿黄九省区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得分(图2)及排名(图3)。从综合得分排名来看,2012—2021年沿黄九省区形成了科技创新竞争力水平差距显著的3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为山东,其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得分始终保持在排名第1位,且始终与其他城市保持较大差距,并随时间持续上升,显示出稳定的领先地位;第二梯队包括陕西、四川和河南;第三梯队包括内蒙古、青海、甘肃、山西和宁夏。处于第三梯队的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得分上升幅度缓慢,科技创新竞争力表现出逐渐趋同的趋势。除了四川外,黄河上游的其余4个省份均位于第三梯队。
科技创新竞争力第一梯队的省份应提升其“效力”,而第三梯队的省份则应优化其“实力”
在沿黄九省区中,对于科技创新竞争力处于第一梯队的山东应着重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竞争效力,即着重优化其效率指标;对于科技创新竞争力水平处于第三梯队的省份(内蒙古、青海、甘肃、山西、宁夏)则应优化其科技创新竞争实力,即着重优化其规模指标。从图4和5可以看出,2012—2021年,对处于科技创新竞争力第一梯队的山东来说,其科技创新竞争实力得分始终高于科技创新竞争效力得分。而对处于科技创新竞争力得分第三梯队的内蒙古、青海、甘肃、山西、宁夏来说,2012—2021年,各省份科技创新竞争实力得分均小于科技创新竞争效力。
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各维度评估结果比较分析
科技创新投入——黄河流域中、下游省份的科技创新投入水平持续上升,上游省份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从科技创新投入综合得分来看,黄河流域各省份的科技创新投入综合得分与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得分表现出相同的梯队分布,2012—2021年,山东始终位于第一位,第二梯队包括四川、陕西和河南,第三梯队包括甘肃、山西、宁夏、青海和内蒙古(图6)。第三梯队的省份创新投入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且多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其科技创新投入亟待增加。从具体指标来看,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省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亟待提升。例如,山东的科技创新投入综合得分始终保持第1位,但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得分排名位于第9位。
科技创新产出——沿黄九省区的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持续提升,但除甘肃与四川外的上游省份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显著落后于中、下游省份。从科技创新产出综合得分来看,2012—2021年间,陕西科技创新产出得分始终处于第1位,且明显高于其余省份,而内蒙古和宁夏始终交替处于第8位和第9位,其余省份综合得分均呈现上升趋势(图7)。从具体指标来看,对于科技创新产出水平领先的陕西、四川、甘肃和山东来说,科技创新的产出规模指标表现出显著优势。对于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相比较为落后的山西、宁夏和内蒙古来说,其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发表SCI论文数、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数和国内3种专利授权数的产出规模不足。
科技创业条件——除青海与内蒙古外,黄河流域其余省份科技创业条件相对改善,但沿黄九省区科技孵化器带动作用仍显不足。从科技创业条件综合得分来看,2012—2021年,除2012年外,四川、山东、陕西3个省份始终位于前3位,山西、甘肃与宁夏始终位于后3位,河南、青海与内蒙古则始终位于第4—6位(图8)。从具体指标来看,沿黄九省区的平均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导师人数与平均每个企业孵化器孵化基金额得分均落后于其他指标,科技孵化器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收益——沿黄九省区普遍面临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金额、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合同强度与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比重全面不足的严峻形势。从科技创新收益综合得分来看,2014—2021年,山东和河南的科技创新收益交替处于黄河流域的首位;除山东在2017、2020和2021年的科技创新收益综合得分可以达到40分以上的水平,其余8个省份的创新收益综合得分均为40分以下(图9)。各省份亟须探索如何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赋能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支撑创新收益的形成。
科技创新影响——沿黄九省区的科技创新影响综合得分稳定上升,科技创新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活动表现紧密相关。从科技创新影响综合得分来看,从2015年起,山东的科技创新影响综合得分始终保持第1位,内蒙古、陕西始终处于第2和第3位;而从2012年起位于第9位的甘肃数据相比其他省份明显落后,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甘肃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增大(图10)。从具体指标来看,山东前期在二级指标“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排名一直十分靠后,其污染物排放总量相对于其他省份较大。
政策建议
实施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提升战略
黄河流域整体科技创新竞争力不强,尤其是上游地区科技创新竞争力水平远远落后于中下游地区。因此,黄河流域各省份需要从人才、平台、项目、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实施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提升战略。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以筑牢黄河流域研发基础能力。高质量的创新平台是提升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关键支撑。黄河流域各省份应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特别是以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为引领,争创国家实验室。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打牢地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新载体,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入驻,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鼓励黄河流域各省份打破行政壁垒,整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共同建立跨区域的创新联盟或研发中心。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提升整体研发效率和水平。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深度合作,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培育更多高端人才,以夯实黄河流域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智力基础。黄河流域各省份高校加强科技、人才和教育合作。支持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科技论坛和创新创业大赛,构建开放共享的区域创新网络,以实现资源互补和协同发展;成立黄河流域大学联盟,建立服务全流域的创新平台和人才共享机制。黄河流域各省份应加大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各省级人民政府可设立黄河流域青年科技创新基金,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项目启动资金、研究经费和成果转化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扩大资金规模,确保项目持续性和多样性。组织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国际会议、访问学者计划和跨国研究项目,拓宽国际视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国际交流。同时,吸引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来黄河流域工作和创业,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黄河流域各省份应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培养和引进。通过支持和引导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入驻,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设立专项基金,实施类似“黄河学者”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定向引进国内外顶尖专家和团队
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以释放黄河流域科技研发和创新主体活力。培育壮大创新企业群体。加快黄河流域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黄河流域创新合作联盟,作为跨省份的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项目对接。通过该平台,促进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资金协同,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沿黄九省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技术研发,如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水质监测与污染控制技术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各省级人民政府应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如税收减免、研发补贴、创新奖励等,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企业研发成果,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鼓励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完善黄河流域科技创业条件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由评估结果可知,科技创业条件与科技创新收益低下是制约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亟待进一步优化各省份科技创业环境,提高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能力。
优化科技创业环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孵化器,提供先进的研发设施、共享实验室和办公空间,吸引创业团队入驻。支持沿黄九省区的孵化器建设围绕产业垂直领域,搭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做深产业孵化服务。支持沿黄九省区进一步探索孵化器联合挖掘培育早期项目,强化省份间的协同孵化。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黄河流域跨越多个省份,科技成果的应用往往需要跨区域合作。建议建立跨省份的科技成果协同评价机制,促进资源共享,统一评价标准,确保科技成果在流域内的有效转化和应用。鉴于黄河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等多方面的需求,应构建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估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还要重视其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和社会效益。
组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活动。构建一个跨省份的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科技成果信息的高效共享和精准对接。该平台应涵盖农业、环保、水利、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促进跨区域合作与技术交流。定期举办以“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大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代表等共商流域内科技成果转化策略,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的有效整合。
加快科技投融资体系赋能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平台,为不同阶段的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要注重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企业的扶持。推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板上市等,增加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建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分担金融机构风险。
沿黄九省区成立黄河流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首先,应构建一个覆盖黄河流域所有省份,集技术供需发布、成果展示、政策指导和服务对接于一体的线上平台,实现技术资源的透明化、便捷化交流。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匹配技术需求方与供给方,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其次,鼓励和支持跨省份的产学研合作。设立专项基金,对跨区域合作的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以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技术成果的跨区域转移与应用。
强化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战略
从各维度分析来看,沿黄九省区在科技创新竞争力的5个维度之间各有优劣。以2021年综合排名位居榜首的山东为例,其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业条件、科技创新收益和科技创新影响方面位居黄河流域第1位,但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则弱于陕西。基于此,黄河流域科技创新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各区域之间展开紧密的科技合作。
黄河流域各省份找准关键环节和行业开展内部科技创新合作。黄河流域各区域统筹科技创新规划,重视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建立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促进省份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定期召开科技创新合作会议,共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协调重大科技项目布局,形成区域间科技创新的联动机制。沿黄九省区成立黄河流域产业技术创新中试基地联盟。明确中试基地联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支持政策和实施路径,依托联盟机制,实现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建立沿黄省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合作。依托黄河流域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支持跨区域的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流域内的快速转化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山东和河南积极打造“鲁豫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发挥“头雁”的带头和引领作用。
黄河流域各省份扩大科技开放水平,与黄河流域之外的区域及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开展科技合作。强化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在黄河流域的关键城市或区域设立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吸引外资研发机构入驻,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打造集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际合作平台。利用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字经济合作。 共建共享科研平台,提升国内科技合作。构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联盟或协作网络,作为连接黄河流域各省份与国内其他创新高地的桥梁。通过这个平台定期举办科技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项目对接会,促进信息共享、资源互补。鼓励和支持黄河流域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建立跨区域研发中心或实验室。鼓励和支持黄河流域各省份共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等创新平台,特别是在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实现设施、数据和人才的共享。
(作者:段炜钰、陈凯华、方思清,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王全景,郑州大学商学院;梁会玲,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代仁海,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编审:杨柳春;《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