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网艺云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要闻>

生态常好 日子常甜

2023-11-20 09:04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曾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敖汉旗几代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种草,治理荒漠化。如今,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据了解,如今敖汉旗有林面积达600万亩,森林覆盖率44.17%,人工牧草保存面积125万亩,是“全国人工造林第一县”“全国人工种草第一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2002年6月,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荣誉称号。

改造自然, 告别“黄色敖汉”

今年夏天,敖汉旗三义井林场职工应用新的抗旱保水技术,确保造林成活率。

“为了有效地保护树木生长,除了进行补水之外,在树体上还采取喷洒蒸腾抑制剂,避免树体水分过度蒸发,努力保证树木成活,造一片,活一片。”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副场长孙哲林说。

据了解,在一系列造林技术的支撑下,现在三义井林场造林成活率已达95%以上。然而建场之初的1954年,这里还是一片自然植被不足10%的茫茫荒漠。那时候,一年到头狂风肆虐、沙逼人退,造林的成活率还不足50%。

上世纪80年代初,林场人研发了大沟开犁技术,以此为基础,配套组装了敖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一、二、三期工程,乃至今天一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大提升了造林成活率。

从2011年开始,三义井林场在赤峰市率先实施了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4万多亩。

三义井林场的荒漠化治理是敖汉旗治沙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几十年间,敖汉人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绿色攻坚,“三千干部下基层,十万人马战山川”正是当年敖汉人治沙场景的写照。

治理生态,荒山成为“米粮川”

三十二连山地处敖汉旗萨力巴乡,由32座山峰相连而成,总面积3.2万亩。曾经的这里黄沙漫卷、洪水泛滥,是敖汉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经过小流域治理后,三十二连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万亩的集中连片工程,打造了具有敖汉特色的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水不下山、土不出川”,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下,萨力巴乡各项产业蓬勃发展,水平梯田粟黍飘香,产量翻番。

受水平梯田效益带动,目前萨力巴乡水平梯田建设面积9万亩,是全旗唯一一个坡耕地改造全覆盖乡。“生态治理以后,绝收再也没出现过,现在粮食产量翻了不止一番,我们是这座‘宝山’最大的受益者。”谈起三十二连山的变化,萨力巴乡农民刘海军感慨颇深。

如今,萨力巴万亩梯田、丰收万亩梯田、新地万亩梯田在敖汉旗大地依次呈现,全旗梯田保存面积达120万亩,将中部丘陵地区“鸡爪子沟”划出的贫穷“等高线”变作群山出金、河流淌银的“米粮川”。

萨力巴乡党委书记连中辉说,从当年“秃山光岭干河套”到如今“青山环绕一坡田”,三十二连山以独特的“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模式解决了3.2万亩水土流失问题,涵养了水源,保护了生态,成为敖汉旗周边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前来打卡的游客超过10万人。

生态恢复后,敖汉旗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敖汉小米”种植面积100万亩、谷子年总产5亿斤、年产值20亿元,带动5.6万户农民增收,品牌价值100多亿元……

“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全旗16万亩沙棘林和113万亩山杏林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依托。”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人胥申说。

投入资金1400万元,2200亩、20余万株沙棘树,构成了沙漠之花在敖汉旗长胜镇六顷地的生态产业版图,成为带动周边群众的“致富密码”。在敖汉旗金厂沟梁镇四六地村,沙漠之花百万株沙棘种植计划已经铺开,将生态、产业、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沙漠之花是敖汉旗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的一个生动例证。“生态树”变成“摇钱树”,“生态建设”嬗变“生态产业”,推动敖汉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深度融合。

目前,敖汉旗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特色牧草产业等6大林草产业方兴未艾。

生态常好,空气常新,日子常甜。深藏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基因”再度发力,使敖汉旗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历经几十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荒漠化治理,“好生态”正馈赠敖汉人以“好生活”,“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