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长期愿景。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第一时间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振奋人心,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卓越的战略眼光、开阔的世界胸怀、恢宏的全球视野,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生态环境系统要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统筹谋划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方面面,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和水平。
积极应对 探索中国路径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
以高位推动提供保障。长期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始终坚持走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立足新发展理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入手,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列入了气候变化议题,指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更加明确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路径。2013年,中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
以强化职能实现统筹。2007年,中国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国务院各组成部门,强化配合,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推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
2018年,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职能划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同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和各地方的协调配合,强化人员队伍和能力建设。
以加强立法强化支撑。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抓紧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以保护生态系统为目标,涉及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30余部资源环境类相关法律。
例如,《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能源单行法律,《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从决策的源头上采取防治措施,《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致力于通过保护生态、增加碳汇能力,吸收温室气体,减轻温室气体对气候环境的破坏。
同时,国务院也先后颁布了涉及气候变化领域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中也加入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规范。
扎实推进 产业能源转型
除了政策层面的积极倡导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全国各地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削减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
产业转型发展成效显著。“从过去十几年的历程来看,我国在实现二氧化碳强度排放大幅度下降、能源结构大幅度优化的同时,经济也在稳步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
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2%、42.6%、48.2%,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强度下降目标任务完成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已分别下降29.9%和33.8%,并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
2016年至2018年,我国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实现1.4亿吨“地条钢”产能全面出清,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
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有效。2000年-2019年的19年间,国内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8.5%下降到57.7%,超额完成了“十三五”国家能源规划目标任务;天然气占比从2000年的2.2%大幅上升到2019年的8.1%;非化石能源占比从7.3%上升到14.9%。
2019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05年的7.4%上升到2019年的15.3%,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42.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32.7%。“十三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增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增量的40%,较“十二五”期间26%的增量占比上升14个百分点,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加快推动能源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要达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愿景,我们要在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加的同时,大力发展和运用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近年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中国正在引领世界技术变革的方向,而且随着我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进了全球性的新能源发展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上谈及能源结构调整,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何建坤说。
碳交易市场硕果累累。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中国自2013年试点碳市场交易以来,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碳市场,截至今年8月末,7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为92.8亿元。
据统计,目前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
落地实践 创新低碳生活
近年来,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在低碳发展规划、绿色低碳发展配套政策、低碳产业体系、数据管理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开展多类型低碳试点。自2010年以来,中国陆续开展了6个低碳省(区)和81个低碳城市、52个低碳工业园区、400余个低碳社区和8个低碳城(镇)试点,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
除低碳省市外,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产业发展、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及管理低碳化水平有所提升,低碳城(镇)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城(镇)低碳发展模式和产业体系,低碳社区试点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的社区运行模式。
植树造林居世界首位。如今,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已经变成一片绿洲。这其中的沧桑巨变,正是我国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实践。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森林恢复,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平均每年造林660万公顷。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6%,森林面积达到2.08亿公顷,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933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低碳生活深入人心。低碳减排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中国也一如既往地重视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积极宣传普及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
2020年7月2日是第八个全国低碳日,主题是“绿色低碳,全面小康”。7月2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年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于多家线上平台播出。全国各地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活动,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公众践行低碳生活。
一些地方建立起了碳普惠制度推广平台,既能够传播低碳知识、资讯和产品,也可以对用户的低碳行为留痕、量化、数据化,为用户的低碳行为提供奖励。
数据显示,仅支付宝蚂蚁森林“手机种树”这一项活动,已有超过5.5亿中国人参与其中。2016年至今,用户通过绿色出行、包裹回收、拒绝一次性餐具等碳减排行为累计实现碳减排1200万吨。2019年的数据显示,在接入蚂蚁森林后,盒马订单中选择不用塑料袋的订单增加了22%,星巴克门店每天减少使用1万只一次性杯,选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饿了么用户增长了500%。
深化合作 彰显中国担当
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关键阶段。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应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担当。
积极参与,倡导合作。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者和参与者。
2009年末,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推动谈判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12月,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与国际社会一起促成了《巴黎协定》。
中国近年来还积极推进“南南合作”,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举办能力建设培训班等方式,分享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有益经验和最佳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基础上,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及绿色转型专题伙伴关系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多、双边合作平台,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汇聚更多力量。
言出必行,负责履约。目前,中国已成为利用清洁能源第一大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和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投资连续9年位列全球第一,累计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居世界第一,为实现“十三五”碳强度约束性目标和落实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和2005年分别下降约18.2%和48.1%,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初步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比2005年提升7.9个百分点,也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提高到15%左右的目标。通过不断强化减排努力,中国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放缓的重要贡献力量。
成绩属于过去,更多的奋斗属于未来。在全球减排面临鸿沟、气候治理面临赤字的关键时刻,中国宣布的新目标传达出坚定而积极的信号。相信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将会持续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展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担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